《昆明市西山区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解读
问:文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
为切实做好全区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24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自然资发〔2024〕66号)《云南省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云自然资〔2024〕50号)《昆明市 2024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昆明市西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昆明市西山区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问:今年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人为本,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方针,主动地、有预见性地部署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原则和“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结合”的原则。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导西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确保地质灾害隐患心中有数,防治工作有据可依。
问:地质灾害防治遵循什么工作原则?
(一)坚持重心前移和统筹规划。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从灾后治理转移到灾前预防,强化隐患调查排查和风险评价,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逐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理念融入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从源头降低风险;对威胁集镇、学校、医院、聚居点和安置区等人口聚居区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按风险高低分期分批实施防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二)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大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以及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着力推进InSAR(高精度大地测量和遥感雷达技术)、无人机航空摄影、激光雷达等综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预警、应急调查、动态排查核查等方面的应用,加强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三)坚持依法防治和分级分类负责。加强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建设,严格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法规、规章、管理办法及行业标准,做到依法防灾。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相关责任主体的防治责任。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人群活动聚集地要重点防治。同时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要考虑预防地质灾害,特别是预防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其次是能否合理避让,最后才是选择治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企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从实际工作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要求,加大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实现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因此,要综合考虑各地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统一规划,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进行重点防治,分步实施。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程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分阶段、分层次实施,进而推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七)群测群防,专家指导。采取专家培训、多种形式科普宣传等向广大民众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防灾抗灾工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形成制度全面、网络面广、责任落实、人员到位、任务到点、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效果显著的覆盖全区的群专结合综合性群测群防网络。
(八)经济合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则。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植物措施、监测预警措施等非工程措施和避灾搬迁、治理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系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对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实行工程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问:文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重点方面?
《2025年度昆明市西山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由前言、西山区地质灾害现状及分布情况、2024年西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25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和重要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七个部分组成。
1.详细叙述了我区79处地质灾害点在各街道辖区内的分布和占比、全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对象以及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特点。
2.根据西山区区现状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危害,结合地理和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风险性等级分别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又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划分为不同的亚区,分别是: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地质灾害中风险区、地质灾害低风险区。
3.依据地质风险性分区结果,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口分布密度、人类活动场所、人类活动强度及城乡建设规划等划分重点防范区,包括涉农街道和居民小组、交通干线、矿山、排土场及尾矿库。
4.根据昆明市西山区气象台提供的2025年度短期气候预测,
预计西山区2025年平均降雨量为850~900毫米之间,较常年同期属正常;年平均气温在16.0~16.5℃之间,较常年同期属偏高。雨季开始前降水较常年同期正常至偏少,雨季于5月中旬至下旬开始,于10月中旬前后结束,均接近常年;主汛期(6~8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正常,后汛期(9~11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正常至偏多。需关注春季和初夏干旱对春耕春播的影响,主汛期暴雨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问题。
5.2025年西山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9个,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明确了西山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为人员集中的街道办及居民小组、交通干线、矿山排土场。对西山区7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分级管控,风险等级为Ⅰ级的有17个,风险等级为Ⅱ级的有25个;风险等级为Ⅲ级的有32个;风险等级为Ⅳ级的有5个。
6.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措施及建议:完善机构,细化责任,提前部署;加强建设项目工程、矿山、尾矿库及排土场地质灾害监管;严格执行地灾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对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责任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抓好汛期危险点、隐患点的巡查、排查;继续开展因灾搬迁避让工作及地质灾害分级分类工程治理,重点区域探索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工程管理与维护;完善监测预警(群测群防、“两卡一书”、预警预报);严格落实值班值守;继续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培训;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问: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什么重大影响?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并初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快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并实现人防到人防+技防的转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避险能力建设,及时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山区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搬迁、能力建设、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五大体系,进一步减轻地质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关文件:昆明市西山区自然资源局 关于印发《昆明市西山区2025年度地质 灾害防治方案》及《昆明市西山区2025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