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三次会议第10030095号 提案答复的函
昆明市西山区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三次会议第10030095号提案答复的函
一、 基本情况
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西山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10030095号提案《关于纾困民营企业发展我区民营经济的建议》,主要希望从民营企业融资、用地、人才几方面加强工作力度,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助推产业全区域融合发展。
二、 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意见,区科技工信局牵头相关区级职能部门,立足工作实际,加强联动协作,不断优化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扶持,进一步推进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民营企业金融支持
西山区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和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政策性普惠金融融资产品等工作措施,全区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构建“银政企”合作生态。今年以来,举行“营商环境会客厅西山金融在行动”3次、“2024企业接待日西山金融在行动”3次、“融信服”现场推进会4次,积极搭建企业融资桥梁;召开政银企座谈会3次、金融驿站授牌仪式1次。通过“融信服平台”不断完善“数据+政策+金融”的模式,以流程闭环实现“企业在线申请、 平台智能匹配、融资线上对接、政策及时兑现”的全流程办理,为各类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二是加强服务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13户企业在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拥有上市企业2户,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31户。积极推进落实中小企业贷款政策,2024年上半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笔,贷款发放额620万元,小额担保创业贷款累计发放1404笔,贷款余额金额22097.84万元。
(二)强化企业人才引进培养
西山区坚持以人才引领企业变革,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实现以企业吸引人才、以人才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一是制定区域人才发展规划、“贤聚西山”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及相关专项人才支持若干措施等系列人才政策文件,形成配套的“1+6+N”人才工作体系,为西山区人才强区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制定《西山区关于人才工作支持海口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细化措施,精准引进企业急需人才、加强企业人才自主培养、打造企业人才创新平台,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向产业园区聚集。打造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形成云纺商业城、大悦城购物中心、万达广场、润城大道等8大商圈,聚集184幢商务楼宇,成为特色产业发展新平台。全方位统筹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实现企业和人才集群式、组团式、全域化发展,不断放大优势企业的虹吸效能。三是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多措并举做好引才、育才、留才工作,以人才带动企业、企业促进人才发展的模式,采用“双招双引”纳才、专家工作(站)室聚才、技能比拼活动竞赛育才等方式不断加强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支拥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2967人、专业技术人才37169人、高技能人才31480人的人才队伍。制定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四是深化“产学研”,力促“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建立西山区“大院大所大校大企”长效合作机制,鼓励辖区企事业单位与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优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项目合作。五是做好“贤聚西山”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以《“贤聚西山”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为统领,组织实施“贤聚西山”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对培养引进的科技人才、产业菁英、技能工匠、青年创业等7个方面的专项人才,对应 A、B、C、D共4个层次给予最高每年12万元的工作生活补贴和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六是深入实施“人才绿卡”制度,为到西山区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N”项服务,对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实行“免申即享”,全力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
(三)进一步优化企业用地供给
近年来,西山区进一步合理优化资源整合,有效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和政策,更好解决民营企业用地难的问题。加快批而未供和低效闲置土地消化,积极推动新增M0工业用地,大力推动“工业上楼”,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电力科技等产业入驻,布局发展以创新型产业为代表的楼宇工业。执法过程中加强相关法规宣传,科学合理引导企业合规合法妥善解决问题。
三、 下一步工作方向
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步伐,下一步,将持续聚焦企业关注和需求,进一步推进《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的有效宣贯落地,持续强化落实各项国家、省、市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切实帮助中小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减轻生产经营压力;加强中小微企业经营主体培育,夯实发展基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