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一次会议第081号提案答复的函
昆明市西山区农业农村局
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一次会议第081号
提案答复的函
孟国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美丽乡村后续管护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该提案中充分肯定了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还存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乡村社会治理面临难点与挑战、专业人才匮乏、城乡差距大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完善后续管护机制、健全制度、挖掘文化资源、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干部回乡参与乡村治理、做好项目整合六个方面提出了好的建议和意见。
二、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双方沟通交流,我们对提案建议表示赞同。目前我区正在统筹推进六方面工作:
(一)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续管护机制
3个涉农街道和35个社区道路硬化率达、小组道路硬化率、行政村客车通车率、通邮率、乡镇自来水覆盖率、农村集中供水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覆盖率、通动力电、卫生乡镇覆盖率、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路长制”实施率、路长公示牌安装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100%,区内现有县、乡、村公路及专用公路159条,总里程623.899公里,其中县道24条、203.995公里,乡道74条、280.851公里,村道44条、89.452公里,专用道17条、49.601公里。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98.3%。印发了西农人居办通〔2020〕23号《西山区建立健全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西农人居通〔2021〕1号《西山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公厕“所长”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工作水平。
(二)全面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我局全面统筹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我局于2021年完成了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的编制。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按照“周例会、限时交办、月督查、月通报”的工作机制,高位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各项任务开展。三是落实工作制度。每月按时向市农人居办及市级部门报送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关报表及材料,并制定《西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制度实施方案》,以社区为单位对全区223个自然村开展每月一次的“红黑榜”社区相互评分工作。四是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全区涉农街道各类交流培训会议,深入社区、村小组实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培训,让社区、小组相关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改厕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能有效地协助区级部门开展村庄规划、污水及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五是严格督查审核。按时督促各街道办事处及相关区级单位每月填报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综合统计工作系统、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系统,并进行审核上报。
(三)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基本建成马街-花红园-雨花-和平-龙潭-律则-乐亩-蔡家休闲农业经济带,形成了宝珠生态公园、欢乐姆养生山庄、金色大地休闲农庄、名花谷、龙润大龙潭生态园、欢喜滑草场、核桃箐、青鱼湾水上乐园等一批休闲农业园区,打造碧鸡街道龙门社区龙门村旅游文化创意小镇、黑荞母社区大型生态公园-世界蝴蝶生态园和睿野自耕农庄,海口街道花漫云端休闲度假区、海口青鱼湾水上乐园,团结街道永靖社区白石岩传统村寨、花红社区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以高山杜鹃为主题园的名花谷花卉田园综合体、龙潭社区古老彝族村落“大乐居”与“乐居民族文化园”、花红社区康养休闲度假区、墨雨社区和大兴社区的特色民宿等一批特色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形成了以生态采摘、农家乐、休闲园区、生态园、农业主体公园、特色民宿、休闲农庄等业态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吸引游客的能力和知名度明显提高,同时,通过举办“西山区(碧鸡)草莓文化节”“团结苹果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助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2021年全区共有乡村旅游经营户约176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5.18万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16亿元。
(四)重点抓好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以绿色蔬菜、园艺花卉、特色水果、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45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23户、区级龙头企业19户,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105亿元。新增区级家庭农场6户,培育高素质农民130人。共建成农业设施大棚面积5200亩,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29%。“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合作社)18家、认证产品41个,“团结苹果”和“谷律花椒”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团结苹果”获中国好苹果大赛2020总决赛“最甜苹果奖”,团结苹果、谷律花椒、海口黄梨、富善草莓、律则食用菌、团结有机蔬菜6个农产品品牌效应初步显现。2021年,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增速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7,比2020年缩小0.01个百分点。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5536万元。成立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扎实推进农业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完成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五)回乡干部开展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并参与乡村治理
自2021年7月启动“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以来,我区各回乡干部工作组切实掌握社情民意,共完成村庄基本情况表35份、访谈记录表361份、调研报告35篇、发展清单35份,并向市回乡办推荐上报优秀调研报告17篇;共完成25个社区的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干部回乡各业务工作组如期完成5个乡村振兴方案,分别编制完成35个社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案。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区回乡干部在做好调研、编制5个乡村振兴方案和村庄实用性规划的同时,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通过强化抓党建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工作,落实重大决策事项“四议两公开”,建立健全居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督促指导修订村规民约。抓实抓好社区两委干部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抓宗教治理的能力素质。选优配强社区基层党组织班子,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目前,35个涉农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8.57%,社区“两委”成员中党员占比达91.06%,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中社区党组织书记占比达91.43%。
(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
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联合印发《西山区关于全面深化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的实施方案》,明确我区壮大集体经济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成立了我区深化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领导小组,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修改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收益管理分配等工作制度,研究制定西山区社区集体“三资”管理规定,推进村集体经济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同时,成立西山区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组,建立“六个一”结对挂钩帮扶机制。目前,2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已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项目实施方案,并正在组织实施,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已取得预期的收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年度目标已完成的社区有21个,完成率达91.3%。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削除2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将按照实施方案的长期目标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全面提升我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有效实施集体经济帮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1.坚持规划先行,打开区域发展新空间
加强统筹协调力度,持续推进“1+5”乡村振兴规划。以在编《西山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所确定的城市增长开发边界,结合“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落实“1+5”乡村振兴规划,今年要编制完成32个涉农社区的实用性乡村规划,统筹谋划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在团结、碧鸡、海口三个街道形成“三带三区”的发展格局。
2.坚持生态优先,改善人居环境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同时,抓实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面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改后续工作,力争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交办反馈问题全部整改验收。加快实施乡村建设,以碧鸡街道百草村、观音山村作为“百千万”示范工程亮点,实施5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完善乡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完成88个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确保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5%以上,不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同时,继续推进上桃、达子长村、章白村等3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决打赢“十年禁渔”攻坚战,促进滇池流域生态平衡,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林长制,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3.13万公顷以上。
3.坚持产业振兴,推动三产融合
持续实施“四园二业”培育工程。将林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苹果种植基地打造成为精品农业产业示范园。加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海口农村土地使用效率和集约水平。实施百企帮百村工程,推动一、二产业融合。探索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争取投入区级资金1000万元左右用于农业项目的扶持补助。创新融资方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推动休闲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和高质发展。
4.坚持城乡一体,补齐乡村发展短板
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做到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加快海口自来水厂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电网改造升级等工程。实施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社区幼儿园全覆盖。加强涉农街道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公有产权的社区卫生室比例达到80%以上,实现县域就诊率达90%以上。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8%以上,每个涉农街道农村养老机构不少于2所。
5.坚持党建引领,夯实乡村发展根基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加快选拔培养一批专业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农村青年优秀人才队伍,初步意向选择依托青鱼湾、海贝农庄等在本地建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拓展教育资源,同时促使农旅项目向教育产业延伸。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党员培训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党员冬春训”和“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活动。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2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