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www.kmxs.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16516-202211-634729 主题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昆明市西山区政府 发布日期: 2022-11-23 09:44
名 称: 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规划
文号: 关键字:

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规划

发布时间:2022-11-23 09:44
字号:[ ] 来源: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规划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西山分局

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25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同时,党的十九大还确定了美丽中国实现年限:“从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衔接“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福祉,近年来西山区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水环境资源不平衡、不协调及突发性水污染风险隐患等问题仍然存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群众期盼之间还存在差距。

按照《云南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方案》要求,在总结“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统筹谋划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对于写好美丽中国西山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西山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势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状况

第二节 污染物排放及趋势预测

第三节 水环境承载力状况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障状况

第五节 水生态流量保障状况

第六节 水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

第七节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八节 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压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总体思路

第四节 规划目标

第五节 指标体系

第三章  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第一节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二节 强化污染减排

第三节 优化水资源配置利用,保障水资源

第四节 水生态保护修复

第五节 强化地下水环境保护

第六节 水环境风险防控

第四章  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骨干工程项目及投资

第五章  规划组织实施保障

第一节 规划衔接与融合

第二节 规划组织与监督

附图

附图一: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西山区水系图

附图三:土地利用类型图

附表

附表1:西山区“十四五”水环境规划目标一览表

附表2:西山区“十四五”水环境分区管控清单

附表3: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西山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势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饮用水源地

西山区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保护区共有8个,其中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2个,为明朗水库和大坝水库,剩下6个分别为黑泥凹水库、三家村水库、茨沟水库、长坡水库、大墨雨水库、杨梅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根据监测结果:2020年明朗水库水质类别为Ⅲ类,大坝水库水质类别为Ⅱ类。2020年西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大坝水库:始建于1958年,于1959年完工,总库容52.8m32008年完成除险加固工程后,正常蓄水位为2116.00m,对应库容32.42m3。承担下游1000亩农田灌溉任务和五华区沙朗乡的陡坡、龙庆、富民村委会约5万人的防洪任务并兼顾供水功能(提供给自卫村水库)。大坝水库在2015年时水质为V类,进入“十三五”期间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Ⅲ类之间,其中2018~2020年水质最优为Ⅱ类。

明朗水库:建于1957年,后经多次加固除险,水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明朗水库加固扩建工程实施后正常蓄水位为1999m,相应库容为753.7m3,总供水量为1075m3,通过明朗中沟向向昆钢桥钢提供工业用水,通过明朗水库长坡支渠向大坝水库供水,通过明朗西沟进行农业灌溉。明朗水库“十三五”期间水质较为稳定,连续几年保持在Ⅲ类水质。

长坡水库:建于1984年,19857月竣工,总库容63m3,兴利库容55.3m3,死库容2m3。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718亩,实际灌溉728亩。目前,长坡水库的供水量为55.3m3,其中,有18.3m3是枯水季节从明朗水库调水才能满足供水要求。长坡水库“十三五”期间水质较为稳定,保持在Ⅱ类~Ⅲ类之间,其中2018~2020年水质均较好,保持在Ⅱ类。

黑泥凹水库:198411月兴建,正常蓄水位库容30m3。主要功能为防洪、农灌,规划为饮用水源地。

三家村水库:始建于1956年,后经1959年扩建及加固配套达到现状总库容297m3,为小(一)型水库。水库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供水,为昆明市备用水源地,目前承担着黑林铺片区1500亩及下游1万多人的防洪保护作用。2007年,三家村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工程完工后,水库死水位2186.10m,对应死库容为17.0m3。正常蓄水位2196.55m,相应的正常库容为297.0m3。三家村水库“十三五”期间水质较为稳定,保持在Ⅱ类~Ⅲ类之间,其中2018年水质最优,为Ⅱ类,2019年全年水质保持在Ⅲ类,PH值不稳定,7月份超标。

茨沟水库:由上库茨沟水库和下库茨沟花山坡水库水库组成。水库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供水。下库水库正常蓄水位总库容19m3上库,水库正常蓄水位总库容15m3

1-1 西山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情况

水库名称

保护目标

水质类别

是否达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大坝

Ⅲ类

达标

明朗

达标

长坡

/

/

三家村

/

/

黑泥凹

/

/

/

/

/

/

茨沟

/

/

/

/

/

/

杨梅山

/

/

/

/

/

/

大墨雨

/

/

/

/

/

/

/

滇池

2020年,滇池全湖水质为IV类(总氮不参与评价),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其中,草海全年平均水质类别为IV类,主要指标中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为14.83mg/L,总磷年均浓度为0.07mg/L,氨氮年均浓度为0.20mg/L;外海全年平均水质类别为V类,主要指标中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为33.43mg/L,总磷年均浓度为0.06mg/L,氨氮年均浓度为0.24mg/L

从近5年滇池湖体水质变化看,主要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呈改善趋势。滇池外海化学需氧量呈波动变化,2018年最优,达到IV类水标准;滇池草海化学需氧量逐年改善,2016年以来,化学需氧量优于IV类水标准;滇池草海和外海氨氮均优于IV类水标准;滇池草海和外海总磷呈波动改善趋势,2018年、2019年、2020年优于IV类水标准。

“十三五”期末,西山区境内滇池湖体水质目标要求草海中心和断桥断面达到Ⅴ类,滇池外海白鱼口断面水质达到Ⅳ类。

2020年,草海中心、断桥断面水质为Ⅳ类,达到水质保护目标;白鱼口断面全年水质达到水质保护目标(COD50mg/L,其他指标为Ⅳ类)要求,目前存在问题是化学需氧量浓度仍高于Ⅳ类水标准,超标倍数为0.11,“十四五”期间应加大治理力度,确保白鱼口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达到Ⅳ类水标准。

从近5年的水质变化趋势来看,滇池草海中心、断桥和白鱼口三个断面主要污染物指标总体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的趋势。白鱼口断面的化学需氧量在IV类水水平上下波动,草海中心、断桥2016年以后均优于IV类标准,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三个断面氨氮浓度均较低,2016年以后均优于Ⅱ类标准;三个断面总磷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至2018年后均优于IV类标准。目前存在问题是化学需氧量浓度仍高于Ⅳ类水标准,超标倍数为0.13“十四五”期间应加大治理力度,确保白鱼口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达到Ⅳ类水标准。

1-2 2020年西山区滇池水质现状

序号

水体

控制断面

2020年保护目标

2020年水质类别

主要超标污染物(超标倍数)

1

滇池草海

草海中心

---

2

断桥

---

3

滇池外海

白鱼口

COD50mg/L,其他指标为Ⅳ类

达到COD50mg/L,其他指标为Ⅳ类要求

COD0.13

从近5年的水质变化趋势来看,滇池草海中心、断桥和白鱼口三个断面主要污染物指标总体上现出明显的下降的趋势。白鱼口断面的化学需氧量在IV类水水平上下波动,草海中心、断桥2016年以后均优于IV标准,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三个断面氨氮浓度均较低,2016年以后均优于标准;三个断面总磷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至2018年后均优于于IV标准。

a)化学需氧量

b)氨氮

c)总磷

1-1 近三年西山区滇池主要污染指标变化趋势

三、地表河流

西山区境内主要河道有13条(包括12条入湖河流和1条出湖河流),其中国考点为大观河(航运公司码头旁)、西坝河(新河村入湖口),其余11条河流考核断面均为市控点。2020年,河流水质类别为Ⅱ类有1条,为西坝河;Ⅲ类有8条,分别为大观河、乌龙河、盘龙江、船房河、金家河、王家堆渠、采莲河、太家河;Ⅳ类的有3条,分别为老运粮河、正大河、新运粮河;Ⅴ类的有1条,为螳螂川,均达到2020年水质要求。2020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优良水体比例(达到Ⅲ类及以上的河流)为61.54%。从“十三五”期间河流水体水质变化情况来看,与2016年相比,达到Ⅲ类及以上的河流从2条增加到9条,水体优良率提高了54个百分点,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38%2020年劣Ⅴ类水体占比为0

新运粮河:发源于五华区车头山,自北向南经龙池山庄、桃园村、甸头村,于沙靠村入西北沙河水库,出库后经普吉、陈家营、海源庄、龙院村(鸡舌尖)、新发村、高新开发区、梁家河,穿成昆铁路、石安公路,在积下村附近汇入滇池草海。汇水面积83.4 km2,河长19.7 km,平均坡度2.12‰。新运粮河是滇池草海入湖河流之一,属省考点。2020年新运粮河水质为Ⅴ类,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7.38。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10.16下降了27.4%,超过Ⅳ类水标准的指标有1项:氨氮,超标0.16倍。水质类别由2018年的劣Ⅴ类上升为Ⅴ类,水质较2018年明显上升。

老运粮河:老运粮河是明代洪武十八年疏挖海沟、沼泽地形成的运河,作为由滇池运粮到大西仓的通道。现主要是指菱角塘滇池入口河段,全长11.3 km,汇水面积19 km2。老运粮河是滇池草海入湖河流之一,属省考点。2020年老运粮河水质类别为Ⅲ类,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4.44。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的4.83下降了8.07%,水质类别由2018年的Ⅳ类上升为Ⅲ类,水质较2018年有所上升。

乌龙河:发源于顺城河分流,目前上段已截断。现源于昆明主城区云大医院附近,以暗渠形式自北向南经棕树营从明家地经明波村入草海。河长3.68 km,平均坡度0.630‰,面积2.61 km2。上游南二环以北段,流经区域为合流制排水管网,主要作为纳污河道,经南二环处的乌龙河截污闸分流,全部截流进入第三污水处理厂。乌龙河是滇池草海入湖河流之一,属省考点。2020年乌龙河水质类别为Ⅳ类,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95。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的5.34上升了11.4%,水质类别和污染程度无变化。大观河:源于城区鸡鸣桥附近(上游称玉带河),系盘龙江的分河道,自双龙桥附近分流盘龙江洪水,向西经马蹄桥、上桥、柿花桥等至弥勒寺,通过大观分洪闸,既可分流入西坝河,也可分流入篆塘河(下段称为大观河)。目前大观河两岸基本实施了截污,大观河水源主要为牛栏江补水(牛栏江补水经盘龙江分水至玉带河)。大观河是滇池草海入湖河流之一,属国考点。2020年大观河水质类别为Ⅱ类,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2.80。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的3.55下降了21.1%,水质类别由2018年的Ⅲ类上升为Ⅱ类,水质较2018年明显上升。

西坝河:玉带河在弥勒寺分洪闸分为西坝河和篆塘河。其中西坝河自弥勒寺向南经西坝、马家堆、福海、韩家小村,至新河村入滇池草海,全长9.05 km,汇水面积4.87 km2。河宽2.06.0 m,河深1.02.6 m,最小断面行洪能力为1.32 m3/s,最大断面行洪能力为2.86 m3/s。西坝河是滇池草海入湖河流之一,属国考点。2020年西坝河水质类别为Ⅱ类,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3.38。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的3.58下降了5.59%,水质类别由2018年的Ⅲ类上升为Ⅱ类,水质较2018年明显上升。

船房河:右支兰花沟,左支弥勒寺大沟。兰花沟和弥勒寺大沟现状为纳污河道,经南二环处的截污闸分流,合流污水进入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河流全长11.4 km,河宽6.830.0 m,河深0.62.8 m,汇水面积7.42 km2。船房河(广福路桥)2020年水质目标为Ⅲ类,2020年水质为Ⅲ类,达到水质目标要求。

盘龙江:盘龙江西山区段起于得胜桥,止于广福路。流经辖区内的金碧、永昌、前卫街道办事处,长约6.8 km,平均宽35 m。水源为牛栏江引水。盘龙江(广福路桥)水质目标为Ⅲ类,2020年水质为类,达到水质目标要求。

采莲河:源于黄瓜营附近,自北向南经永昌小区,穿成昆铁路后过四园庄、王家地、卢家营、李家地等,在绿世界纳永昌河,过周家地、河尾村,经河尾村闸后又分为两支。河长12.5 km,坡度0.280‰,面积19.4 km2。现状主河道宽3.012.0 m,河深1.03.5 m,最小断面行洪能力为2.20 m3/s,最大断面行洪能力为20.3 m3/s。采莲河金牛小区以上河段为纳污河段,被截流至第一污水处理厂。金牛小区以下段已经过综合整治,并由第一污水处理厂提供景观水源,补给水量为4m3/d。采莲河(广福路桥)水质目标为Ⅲ类,2020年水质为Ⅲ类,达到水质目标要求。

金家河:在马洒营附近由盘龙江分出,经孙家湾村、陆家场、李家湾村,穿广福路,在河尾村新泵站附近纳青苔河,在七污厂东北侧纳正大河,在金太塘汇入滇池。金家河(广福路桥)水质目标为V类,2020年水质为Ⅲ类,达到水质目标要求。

王家堆渠:原为昆明发电厂设备冷却水的排放通道,全长2.3 km,在河尾村入滇池草海。昆明发电厂停产后王家堆渠主要接纳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支流(岔沟)有2条,分别是车家壁岔沟和植物药厂岔沟。王家堆渠是滇池草海入湖河流之一,属省控点。2020年王家堆渠水质类别为Ⅲ类,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4.50,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的19.48下降了76.9%,水质类别由2018年的劣Ⅴ类上升为Ⅲ类,水质较2018年明显上升。

螳螂川:螳螂川(海口河)是滇池唯一天然出口,流经西山区海口街道至安宁市后转入西山区团结街道,其中:在海口街道河段又称为海口河,长16.7 km,流经海门、海丰、里仁、中新、中平、云龙、青鱼7个社区;团结段河道长19.8 km,流经律则、乐亩、蔡家3个社区。螳螂川为滇池的出水口,螳螂川中滩闸门为国控点。2020年螳螂川中滩闸门水质类别为Ⅴ类,综合污染指数为4.10。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的4.41下降了7.03%,水质类别和污染程度无变化。


地下水

西山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其补给主要依赖于大气降雨。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冲积成因的沙砾石层和上更新统冲积,坡洪积成因的沙砾石层,及中更新统洪积砂石层和全新统砾石峡砂含水层中,富水性丰富至中等。高峣至倒石头一带过去有泉水涌流。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地下水位发生了变化,现泉水涌流现象已不存在。区内断陷湖盆地质构造带沿线的龙门村、马街办事处都有地下热水资源。西山区全年平均地下径流56.4,折合水量5945m3,每平方千米产地下水5.64m3

西山区7个考核点位2019年度水质情况如下表所示。2019年西山区7个考核点位中,水质级别为优良的有1个,为西山区西山脚下采石场南一公里监测站点;良好级的有3个,分别为海口观音山白草村、马街电线厂新建村280号、江南春;较差级的有2个,分别为海口3003号孔、电瓷厂水塔下。

1-3 西山区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情况

序号

原始编号

监测井位置(详细位置)

水质类别

变化情况

2014

2016

2017

2018

2019

1

2

西山区海口观音山白草村

良好


较差

良好

良好

稳定

2

39

西山区海口3003号孔

良好


较好

较差

较差

变差

3

328

西山区马街电线厂新建村280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稳定

4

397

西山区西山脚下采石场南一公里

优良


良好

良好

优良

稳定

5

437

西山区电瓷厂水塔下

较差


较差

较差

较差

稳定

6

464

西山区海埂训练基地

较差


较差

较差



7

708

西山区江南春(替代原533孔)

优良


-

较好

良好

稳定

对比2014年水质级别,水质变差有1个点位,水质保持稳定的点位有5个。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来,昆明市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好转趋势,良好级和优良级的占比逐渐增加,从2017年的40%上升至2019年的66.67%,但是对比2014年“水十条”考核基准年,仍然有约16.67%的点位水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1-2 昆明市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变化趋势图

第二节 污染物排放及趋势预测

一、各类污染源排放情况

1、城镇生活点源

根据西山区污水处理厂年度报表数据,西山区生活污水收集进入西山区团结集镇污水处理厂、昆明市白鱼口水质净化厂、昆明市海口水质净化厂、昆明市第一水质净化厂、昆明市第三水质净化厂、昆明市第七、八水质净化厂处理后达标排放,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161.25t,氨氮排放量为131.11t,总氮排放量2043.38t,总磷排放量27.38t

2、未收集城镇生活点源

根据西山区统计年鉴数据,西山区辖区内10个街道均涉及城镇人口,共计513864人。西山区城镇生活源用水量为103800万吨,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3040.42万吨,化学需氧量产生量10775.62吨,氨氮产生量1237.91吨,总氮产生量1613.54吨,总磷产生量140.88吨。昆明市主城区城镇污水收集率为92%,未收集城镇生活点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62.05吨,氨氮排放量为99.03吨,总氮排放量129.08吨,总磷排放量11.27吨。

3、工业点源

西山区辖区内纳入水污染源普查的工业共91家,涉及机械、仪表、磷化工、医药、机电、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西山区涉及生产废水的企业有86家,主要集中在海口工业园区,企业生产用水基本回用于生产或者用于厂区绿化、洒水降尘,外排的只有17个企业,其中4家企业废水外排到其他企业,作为其他企业的生产用水,实际外排的企业数为13海口工业园区目前已建设工业污水处理站一座。全区排污企业拥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101套,西山区工业点源排放废水量为5780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0.214867吨,氨氮排放量为0.000109吨,总氮排放量0.00114吨,总磷排放量0.00006吨。

4规模化畜禽养殖点源

西山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涉及团结、碧鸡、海口3个街道办规模养殖中的生猪、蛋鸡、肉鸡3个种类。2018年西山区规模化畜禽养殖点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50.61吨,氨氮排放量为13.19吨,总氮排放量89.64吨,总磷排放量9.36吨。

5农村生活非点源

根据西山区统计年鉴数据,西山区辖区内只有团结、碧鸡、海口3个街道办涉及农村人口,共计44265人。西山区农村生活非点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91.88吨,氨氮排放量为8.24吨,总氮排放量15.95吨,总磷排放量1.58吨。

6、规模以下畜禽养殖非点源

西山区规模以下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涉及团结、碧鸡、海口3个街道办规模养殖中的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5个种类。2018年西山区规模以下畜禽养殖非点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216.76吨,氨氮排放量为44.17吨,总氮排放量403.90吨,总磷排放量59.28吨。

7、种植业非点源

根据西山区统计年鉴数据,西山区辖区内只有团结、碧鸡、海口3个街道办涉及耕地,耕地面积共计45604.5亩。2018年西山区种植业非点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6.05吨,氨氮排放量为91.21吨,总氮排放量2089.03吨,总磷排放量301.76吨。

水污染总量分布情况

结合城镇生活、工业、农业的数据,得出西山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西山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1638.81吨,其中城镇生活和畜禽养殖为其主要污染来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4.57%59.48%;氨氮排放总量为386.96吨,其中城镇生活和种植业为其主要污染来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9.48%23.57%;总氮排放总量为4770.99吨,其中城镇生活和种植业为其主要污染来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5.53%43.79%;总磷排放总量为410.62吨,其中畜禽养殖和种植业为其主要污染来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16.72%73.49%

西山区化学需氧量入河总量为3591.01吨,其中城镇生活和畜禽养殖为其主要污染来源,分别占入河总量的77.94%19.89%;氨氮入河总量为190.17吨,其中城镇生活为其主要污染来源,城镇生活点源(尾水负荷)和未收集城镇生活点源分别占入河总量的45.07%52.0%;总氮入河总量为1494.80吨,其中城镇生活点源(尾水负荷)为其主要污染来源,占入河总量的95.31%;总磷入河总量为30.39吨,其中城镇生活和种植业为其主要污染来源,分别占入河总量的75.52%19.39%

从空间分布看,团结街道办事处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比最高,约占39%,海口街道办事处其次,约占20%;团结街道办事处的氨氮排放量占比最高,约占25%,马街街道办事处其次,约占19%;团结街道办事处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占比最高,约占30%64%,海口街道办事处其次,约占21%20%

马街街道办事处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氮入河量占比最高,约占38%59%37%,福海街道办事处其次,约占21%19%28%;;马街街道办事处的总磷入河量占比最高,约占37%,团结街道办事处其次,约占18%



1-3 西山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

1-4 西山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空间分布情况


水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根据统计年鉴,西山区常住人口为96.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9.37万人,农村人口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3‰,假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按照这一变化规律,2025年西山区常住人口将达到99.48万人。根据《人口城镇化及用地规划预测与应对策略研究》,综合考虑西山区现状本底情况,本次预测至2025年昆明市人口城镇化率为93%2025年西山区常住城镇人口92.52万人,常住农村人口6.96万人。

预计“十四五”期间城镇生活点源、未收集城镇生活点源、城市建成区面积随着城镇人口增长而增长,农村生活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而减少,工业污染源、耕地面积、畜禽养殖情况基本不变。本次预测考虑现状削减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25年西山区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11669.73吨、392.36吨、4777.65吨、411.19吨。

第三节 水环境承载力状况

一、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水环境承载力测算和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其中水环境承载力测算是基础。

计算思路:首先计算出的各环境污染指标的环境承载力,再根据短板原则求解出水环境承载力。优先选择水环境中的典型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3项指标,此外考虑其他特征性水污染指标进行水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根据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可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式中,WECC为水环境承载力;WCC为水环境容量(吨/年);HII为污染物入河量(吨/年);i为污染物类型,分别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及其他特征污染指标。

根据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当WECC>1时表示环境容量大于污染物入河量,系统表现为不超载;当WECI=1时,环境容量小于污染物入河量一致,为临界承载状态;当WECI<1时,环境容量小于污染物入河量,系统表现为超载,水环境可能恶化。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1、主要湖库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西山区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保护区共有8个:明朗水库、长坡水库、黑泥凹水库、三家村水库、茨沟水库、大坝水库、大墨雨水库、杨梅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经过初步核算,西山区主要湖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6591.87 t/a219.73 t/a10.99 t/a

1-4 西山区主要湖库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湖库名称

水环境容量(t/a

化学需氧量

氨氮

总磷

大坝水库

1539.24

51.31

2.57

明朗水库

1036.06

34.54

1.73

长坡水库

360.11

12

0.6

黑泥凹水库

378.08

12.6

0.63

三家村水库

2700.68

90.02

4.5

茨沟水库

301.56

10.05

0.5

杨梅山水库

34.65

1.16

0.06

大墨雨水库

241.49

8.05

0.4

总计

6591.87

219.73

10.99

2、地表河流水环境容量状况

西山区辖区内有主要河流共计13条,分别为新运粮河、老运粮河、乌龙河、西坝河、大观河、王家堆渠、船房河、金家河、太家河、正大河、采莲河、沙河以及螳螂川,经初步核算,流域内主要河流化

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509.32 t/a80.16 t/a18.76 t/a

1-5 西山区主要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河流名称

水环境容量(t/a

化学需氧量

氨氮

总磷

新运粮河

249.33

9.88

2.35

老运粮河

309.08

15.06

3.89

乌龙河

115.23

4.31

1.44

船房河

55.39

4.68

1

西坝河

149.66

7.55

1.48

大观河

76.08

3.85

0.75

王家堆渠

52.54

1.71

0.53

采莲河

41.15

1.55

0.6

金家河

131.34

5.16

1.2

太家河

25.58

1.26

0.43

正大河

74.4

1.65

0.6

盘龙江

138.35

14.63

3.92

螳螂川

91.19

8.87

0.57

合计

1509.32

80.16

18.76

3、乡镇单元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根据核算结果显示,西山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8101.09 t/a299.89 t/a29.75 t/a。通过进一步计算和划分得到以街道为单元的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西苑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7.28 t/a0.64 t/a 0.06 t/a;马街街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84.43 t/a10.53 t/a 1.04 t/a;金碧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3.22 t/a1.60 t/a0.16 t/a;永昌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6.94 t/a1.37 t/a0.14 t/a;前卫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88.43 t/a3.27 t/a0.32 t/a;福海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15.37 t/a4.27 t/a0.42t/a;棕树营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1.61 t/a1.17 t/a0.12 t/a;碧鸡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935.83 t/a34.64 t/a3.44 t/a;海口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849.24 t/a68.46 t/a6.79 t/a;团结街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468.40 t/a165.41 t/a 16.41 t/a;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30.35 t/a 8.53 t/a 0.85 t/a

1-6 西山区乡镇单元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街道

环境容量(t/a

化学需氧量

氨氮

总磷

西苑街道办事处

17.28

0.64

0.06

马街街道办事处

284.43

10.53

1.04

金碧街道办事处

43.22

1.60

0.16

永昌街道办事处

36.94

1.37

0.14

前卫街道办事处

88.43

3.27

0.32

福海街道办事处

115.37

4.27

0.42

棕树营街道办事处

31.61

1.17

0.12

碧鸡街道办事处

935.83

34.64

3.44

海口街道办事处

1849.24

68.46

6.79

团结街道办事处

4468.40

165.41

16.41

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230.35

8.53

0.85

合计

8101.09

299.89

29.75

4、现状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西山区(不包括滇池湖体)总的水环境容量为化学需氧量8101.09 t/a、氨氮299.89 t/a、总磷29.75 t/a,根据污染物入河量情况,西山区目前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均处于不超载状态,承载率分别为0.440.63,二者尚有56%37%的容量空间;而总磷处于超载状态,承载率为1.02,现状总磷入河量已超出容量空间2%

以各街道水环境承载情况来看,西山区共计11个行政单元,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个指标均不超载的只有3个行政单元,分别为碧鸡街道、海口街道和团结街道,除此之外所有街道的指标(前卫街道和滇池国家度假区的化学需氧量除外)都处于超标状态。以化学需氧量评估结果来看,各街道办平均承载率为2.20,其中团结街道、碧鸡街道、海口街道、前卫街道以及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5个地区均处于可承载状态,而剩下6个街道化学需氧量均处于超载状态,其中福海街道、马街街道超载较为严重,承载率均超过4,主要与昆明市第一水质净化厂(福海街道)、昆明市第三水质净化厂(马街街道)尾水负荷排放不能达到相应的河道水质标准有关。以氨氮承载评估结果来看,各街道办平均承载率为4.95,其中团结街道、碧鸡街道、海口街道3个街道均处于可承载状态,而剩下8个街道(地区)均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污染源入河结构,这些街道氨氮超载主要由城镇生活源导致;以总磷承载评估结果来看,各街道办平均承载率为5.70,其中团结街道、碧鸡街道、海口街道3个街道均处于可承载状态,而剩下8个街道(地区)均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污染源入河结构,这些街道总磷超载主要由城镇生活源导致。

西山区水环境承载力总体评估情况

1-5 西山区各乡镇主要污染指标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估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障状况

一、水资源量总体评价

西山区全年降水量在900~1200 mm之间,处于省内中等水平。降水量年际内变化较大,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以上。从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全区水面蒸发量1200~1450 mm,陆地总蒸发量为650~700 mm,属于蒸发量比较大气候比较干燥的区域。西山区河流众多,但河流切割严重,地形破碎,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渗漏严重,暗河众多,河流落差大,由于集水面积小,水量并不集中,水资源可开发量小,西山区年均径流深为234.70 mm,折合径流总量为1.7亿m3,与降水类似,径流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8%,非汛期(11~4月)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总量的12%;西山区水资源量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全区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31m3,平均陆域产水模数为23.12 m3/km2,多年平均径流系数0.239。西山区多年平均过境水量约为6.37亿m3,过境水量约为本地水资源量的3.6倍,若计入过境水量,西山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15亿m3;随着一系列引调水工程的实施,过境水量有增加趋势西山区整体水资源量也随之增加。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按水源地的分类,昆明市西山区供水基础设施可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类供水工程。地表供水工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三类进行统计。地下供水工程按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分别统计,统计内容包括水井眼数、装机容量和现状供水能力。其他水源供水工程为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利用等工程。

西山区主要水库工程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24座,小坝塘10座,窖池8896个,蓄水工程总库容为1755.3m3(含坝塘和窖池),设计供水能力为1241m3。引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3200m3;提水工程供水能力为327m3;地下水供水能力1418m3;外流域(市政供水)供水能力为7600m3西山区总供水能力为本区内工程供水能力9130m3但其中2/3以上是引提水工程,保障程度不高。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西山区(碧鸡、海口、团结)自产水资源量1.78亿m32019年西山区总供水量为0.4616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0.3798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0.06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0.0218亿m32019年西山区总用水量为0.4616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0.1553亿m3,林牧渔畜用水量0.0178亿m3,工业用水量0.2067亿m3,居民用水量0.06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0.0218亿m3,按2019年实际供水量计算,西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5.93%,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低于昆明市平均水平。

从区域看,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海口街道办事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58%,已远超国际公认的40%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实际上海口地区的工业用水大部分是取用过境水量得以支撑。碧鸡街道办事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6.5%,仍有部分用水量取自滇池水体。团结街道办事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8.2%,仍有少部分农业用水取自螳螂川。由此可见西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明显的依赖过境水资源量的特点。若将过境水资源量计入,则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将大大降低

第五节 水生态流量保障状况

主要河流

1、生态需水量计算

采用改进的Tennant法计算生态需水量,Tennant法是由美国Tennant D L1976年提出的计算河道生态需水的水文学方法。该方法是根据河道流量和栖息地环境质量关系提出的,目前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Tennant法以天然径流量为计算基础,采用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百分比表示生态需水的满足情况。经典Tennant法将流量分为8个区间,对应8种栖息地状态。根据观测经验,对于一般河流,当河道内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的60-100%时,河道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1-7  Tennant法推荐的流量及其对应的栖息地状态

流量属性

栖息地状态

推荐的基流量占多年天然平均流量比例(%

一般用水期

10-翌年3月)

鱼类产卵育幼期

4-9月)

上限标准

最大允许极限值

200

200

最佳范围标准

最佳范围

60-100

60-100

下限标准

极好

40

60

优良

30

50

很好

20

40

一般

10

30

较差

10

10

极差

0-10

0-10

根据Tennant法的定义,不同时期河道生态需水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WER为河流生态需水量m3/s);MAR为多年天然平均流量(m3/s);RP为推荐基流量的比例;i为水期分为一般用水期和鱼类产卵育幼期j为栖息地状态。

Tennant法生态需水计算方法中使用的主要参数是不同月份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新运粮河多年平均流量为0.95 m³/s,换算为径流量约3027m³/a,新运粮河最小的流量为0.13 m³/s,发生在2月份;最大为2.33 m³/s,发生在7月份。根据Tennant法,生态流量与生境等级相关,较高的生境等级对应较高的生态需水量,下图为优良、很好和一般等级下各月份的生态需水量。经换算,新运粮河优良、很好和一般等级所需年均流量分别为0.440.340.24 m³/s,考虑新运粮河水资源禀赋特征,难以保障较高等级的生态需水,选择“很好等级”对应的流量作为推荐生态流量。因此,基于Tennant法的新运粮河生态需水量为0.34 m³/s,折合水量为1075.33m³/a,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52%;采莲河金家河多年平均流量为0.50 m³/s,换算为径流量约1596.20m³/a,采莲河金家河最小的流量为0.05 m³/s,发生在2月份;最大为1.35 m³/s,发生在7月份。根据Tennant法,生态流量与生境等级相关,较高的生境等级对应较高的生态需水量,经换算,采莲河金家河优良、很好和一般等级所需年均流量分别为0.240.180.13 m³/s,考虑采莲河金家河水资源禀赋特征,难以保障较高等级的生态需水,选择“很好等级”对应的流量作为推荐生态流量。因此,基于Tennant法的采莲河金家河生态需水量为0.18m³/s,折合水量为582.86m³/a,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6.52%;王家堆渠多年平均流量为0.29 m³/s,换算为径流量约928.31m³/a,王家堆渠最小的流量为0.04 m³/s,发生在2月份;最大为0.70 m³/s,发生在7月份。根据Tennant法,生态流量与生境等级相关,较高的生境等级对应较高的生态需水量,经换算,王家堆渠优良、很好和一般等级所需年均流量分别为0.130.100.07m³/s,考虑王家堆渠水资源禀赋特征,难以保障较高等级的生态需水,选择“很好等级”对应的流量作为推荐生态流量。因此,基于Tennant法的王家堆渠生态需水量为0.10 m³/s,折合水量为329.02m³/a,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44%;盘龙江多年平均流量为5.55 m³/s,换算为径流量约1.75亿m³/a,盘龙江最小的流量为0.80 m³/s,发生在3月份;最大为14.32 m³/s,发生在8月份。根据Tennant法,生态流量与生境等级相关,较高的生境等级对应较高的生态需水量,经换算,盘龙江优良、很好和一般等级所需年均流量分别为2.461.901.35 m³/s,考虑盘龙江水资源禀赋特征,难以保障较高等级的生态需水,选择“很好等级”对应的流量作为推荐生态流量。因此,基于Tennant法的盘龙江生态需水量为1.90 m³/s,折合水量为6003.56m³/a,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4.29%

1-6 主要河流生态需水计算结果

2生态需水保障度计算

生态需水保障程度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河道天然径流量大于生态需水阈值的序列长度与总序列长度的比值。选择哪种时间尺度的平均流量来进行生态需水保障程度计算,将对计算结果产生重大影响。陈敏建等通过河流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抗性能力分析,指出以月平均流量进行生态需水保障程度分析,能够基本反映河流生态系统缺水的实际情况。因此,本研究报告采用天然月均流量进行生态需水保障程度计算。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式中:Sj为控制断面第j年的年度生态需水保障程度(%);Dj为控制断面第j年生态需水得到保障的月份数;分别表示第j年第i月的实测月均径流量和生态需水量,单位m3/s

通过Tennant法,“很好”生境等级对应下新运粮河生态需水阈值为0.34 m3/s,以此阈值计算新运粮河1999-2010年生态需水保障程度介于25%-66.67%之间,最低水平出现于2009年,多年平均生态需水保障程度为59.03%;通过Tennant法,“很好”生境等级对应下采莲河金家河生态需水阈值为0.18 m3/s,以此阈值计算采莲河金家河1999-2010年生态需水保障程度介于25%-66.67%之间,最低水平出现于2009年,多年平均生态需水保障程度为59.03%;通过Tennant法,“很好”生境等级对应下王家堆渠生态需水阈值为0.10m3/s,以此阈值计算王家堆渠1999-2010年生态需水保障程度介于25%-66.67%之间,最低水平出现于2009年,多年平均生态需水保障程度为60.42%;通过Tennant法,“很好”生境等级对应下盘龙江生态需水阈值为1.90 m3/s,以此阈值计算盘龙江1999-2010年生态需水保障程度介于41.67%-83.33%之间,最低水平出现于2009年,多年平均生态需水保障程度为65.97%

西山区新运粮河、采莲河金家河生态需水保障程度均低于60%,盘龙江、王家堆渠生态需水保障程度均大于60%,其中以盘龙江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最高。

3、敏感水域

滇池湖泊中生长着国家濒危Ⅱ级水生生物滇池金线鲃,平时多分散栖居于湖泊的出口或积水较深处,生活于水面较开阔的静水湖泊中,生殖季节集中在湖边或湖出口的浅水区有泉水的溶洞中产卵孵化;生殖期为12月至次年2月间;除滇池金线鲃外,还有国家濒危的水生生物云南鲴、银白鱼及多鳞白鱼。本次规划选取滇池作为敏感水域。

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用敏感期内实测日均流量或水位与生态需水量的比值表征。

1-8 敏感生态需水指标评价标准

指标名称

评价标准(%

生态需水

100

80-100

60-80

50-60

<50

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评价涉及滇池一个高原湖泊,选取海埂站作为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分析代表断面。滇池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全年为,其中,69月为5月、1011月为1月为24月、12月为,主要原因是2~4月、12月处于昆明市降雨偏少期,水资源可利用量十分有限。

第六节 水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完成率为100%;水质达标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提升改善成效显著。加强了日常巡查、督察工作,严厉查处环保违法行为。落实“河长制”,强化河道管理,全面建立区级“三级河长四级治理”体系,完成西山区河长巡河规范,西山区深化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10个制度的制定和下发,完成西山区河长制巡河手册和文件汇编。加强对重点排水企业监管力度,做到了河道巡查全覆盖、巡查范围无死角、发现问题快查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保持和改善,印发了《西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在西山区政务网站开设“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专栏,公开区水源地问题清单和整治进展情况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进展,秸秆还田工作、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七改三清”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改善。黑臭水体整治效果显著,通过控制点面源污染、河道清淤、科技治水、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措施开展河道治理及河道水质提升工作,已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范围内3条主河道、2条支流的劣ⅴ类水,11条沟渠基本上消除黑臭现象。防控地下水污染,按照昆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昆明市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作方案》(昆水治办[2017]2号)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地下油罐双层罐更新改造或单层罐设置防渗池改造工作。

第七节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主要河道存在雨季溢流污染隐患

根据现场调查发现,西山区境内主要入滇河道存在雨季溢流污染问题,对河道水质具有较大污染隐患。调查结果如下:盘龙江西山区段顺流右岸分布有部分泵站应急排口及少量雨水排口,该河段入河污染负荷主要为随雨水口进入河道的城市面源污染,泵站应急排放口排放少量污染负荷进入河道;金家河入河排水口有5个,虽有建成的污水处理系统,但一些河段仍然存在截污管网损坏,污水渗漏的现象,雨季降雨大时,雨污混流水通过截污管网外溢流入河道;船房河在凯旋利闸后沿河道铺设的合流污水传输通道,在极端降雨情况下,凯旋利闸容易发生溢流,并且外排通道管道破损也对河道水质存在污染隐患;西坝河共有5个雨水排口,雨季周边道路积水,通过雨水管网进入河道,当雨季草海下穿隧道积水严重时,会通过临时抽排措施将积水抽排到西坝河;大观河汛期管网溢流,道路淹积水携带污染进入河道;明波泵站溢流口存在溢流现象。乌龙河明波泵站溢流口存在溢流现象,溢流的合流污水进入乌龙河会对河道水质造成直接影响;新运粮河主要污染除西边小河汇水区沿线合流沟渠溢流污染外,还包括主河道沿岸的小沙沟、大沙沟和郑河路沟(含渔村沟、马街沙沟、卖菜沟、扁担沟)雨季的溢流翻坝污染。

由于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十三五”期间主城已开展了城市排水管网排查、老旧管网的改造工程,但是管网排查、改造、维护工作时间周期长,任务重,暴雨后城市积水内涝、溢流污染问题仍很突出。溢流污染控制、城市内涝防治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重点任务。

二、城镇生活源对水质影响问题突出

在工业污染源得到较好管控时,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生活源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河道水质的重要污染源,根据对西山区入河污染源结构解析,西山区现状化学需氧量入河量中约78%由城镇生活源贡献,其中城镇生活点源贡献54%,未收集城镇生活点源贡献24%;氨氮入河量中98%由城镇生活源贡献,其中城镇生活点源贡献46%,未收集城镇生活点源贡献52%;总氮入河量中95%由城镇生活源贡献,其中城镇生活点源贡献87%,未收集城镇生活点源贡献9%;总磷入河量中76%由城镇生活源贡献,其中城镇生活点源贡献38%,未收集城镇生活点源贡献37%

西山区辖区内(除团结、海口街道)均处于昆明市中心城区位置,人口密度大,由此产生的生活污染源已经成为片区第一大污染源,并且由于城市管网配套老旧、错接、漏接、雨污合流等问题存在,城市生活污水仍有一部分不能最终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

目前西山区已建设西山区团结集镇污水处理厂、昆明市白鱼口水质净化厂、昆明市海口水质净化厂、昆明市第一水质净化厂、昆明市第三水质净化厂、昆明市第七、八水质净化厂,根据水质净化厂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存在超负荷运行、及雨季进水浓度偏低导致处理率不佳等问题,导致目前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率由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经处理后按一级A标排放的尾水负荷实际上并不能达到河道Ⅲ类水质标准,可见污水厂尾水负荷一定程度上成为河道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面源污染仍然不容小觑

根据对西山区入河污染源结构解析,西山区现状化学需氧量入河量中约22%由农业源贡献,农业源对化学需氧量入河量贡献比例不容忽略,在农业源中规模以下畜禽养殖非点源占比最大,约为82%。总磷作为西山区第一超载污染指标,根据其入河源结构,约24%均由农业源贡献,农业源中农业种植源占比最高,约为81%。可见,西山区目前农业面源对水质影响仍不可小觑,在农业源中农村规模以下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源、农业种植污染源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大,需重点关注。

“十三五”期间西山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西山区辖区范围内222个涉农村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已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但仍然存在农村生活污水配套管网管护难度较大及收集处理设施运行效能不佳等问题,导致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总体收集、处理率不高。此外西山团结街道、海口街道存在一些散养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由分散畜禽养殖污废水以及农田化肥流失、水土流失构成的农业面源对水污染贡献较大。

四、部分河道生态流量保障程度不足

老运粮河(西苑立交桥至鱼翅沟段)无水源补给且主河道上段、支流沟渠(七亩沟、鱼翅沟)已实施末端截污治理措施,旱季上游来水量(尾水补给)有限,导致老运粮河(西苑立交桥至鱼翅沟段)无法保障河道生态基流,不利于河道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依旧存在,水生动植物数量不足,部分河道存在生物入侵等现象,对土著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

五、地下水环境状况底数不清

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重视度不高,基础较为薄弱,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状况现状不明,底数不清,尚未形成系统的监管体系,基础工作还有待加强。

第八节 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压力

一、环境质量改善诉求强烈

“十四五”时期作为迈向“美丽中国”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应沿着“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主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巩固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克难取得的成果。在经过了攻坚克难期之后,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要特别注意巩固和加强已有成果,防止已经基本解决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死灰复燃”,杜绝出现任何形式的反弹。其次,调整转移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方向、重点。经过“攻坚期”的大力度治理,前期突出的生态环境主要矛盾问题已经得到初步或基本解决,下一步应及时调整转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抓住存量环境问题中过去属于次要矛盾而现在逐渐演变为主要矛盾的问题开展精准治理。再次,充实完善生态环境的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已建立的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对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进行查漏补缺、充实完善,与时俱进地对制度进行预调微调,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最后,坚持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梳理并解决生态环境的存量问题,并制订周密计划,有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在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规划约束性指标,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核心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到2025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最美丽省份典范城市目标基本实现;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昆明,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市在国家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是重要参与者,肩负全省生态文明排头兵示范城市与最美丽省份典范城市重任,西山区作为昆明市重要的主城五区之一,更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引领者,环境质量改善诉求强烈,这就要求加快创建美丽西山的步伐,以生态环境优良表现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做好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昆明市是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西山区作为昆明市重要主城五区之一,规划近远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仍将处于推进阶段,速度将有所放缓,能源消费将延续低速低量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整体有所减轻。但是,多年增长的总量基数显著增大,随城镇化率进一步增加,将带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生活型污染排放压力持续增长,规划近远期还将是资源能源支撑工业化完成、经济爬坡过坎、城镇化进程推进的重要阶段,带来的污染排放新增压力仍将处于高位水平,西山区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已处于超载状态,随着城镇化发进程推进,资源环境面临压力将会更明显。

三、发展与保护矛盾更加突出

西山区处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边际成本上升期。尽管“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相对容易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普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从“不及格”提升到“及格”时,要进一步将生态环境质量从“及格”提升到“良”乃至“优”,所须付出的边际成本可能会愈发高昂。“十四五”时期,西山区水环境治理仍将处于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复杂阶段,过去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黑臭水体、工业源污染等)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未能完全消除,过去较为分散和不突出的环境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面源等)在又陆续凸显出来。

现西山区绿色发展等正进入深化阶段,单位GDP水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正处于稳定下降阶段,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正面效应将逐步显现出来,环境保护的潜在利好因素正逐步显现正向作用,但整个昆明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能源高消耗、污染排放高强度、产出和效益低下的特征仍然明显。随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发展路径瓶颈显现,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表明,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会呈现交替发展,高耗能行业进入平台期而不会迅速回落。西山区近远期产业、能源等结构调整阵痛短期仍将持续,化解落后产能仍将是主要任务,环境保护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仍将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四、污染防治仍面临较大压力

对照西山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措施,西山区水环境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滇池水质保持稳定存在压力,部分河流(新运粮河)水质现状与保护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个别饮用水源地(大坝水库)水质还存在波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起步较晚,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监管体制还不顺畅。总体来看,水环境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各方面仍有问题存在,水污染防治面临压力较大。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为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国健康之城、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为城市战略定位,以“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城市发展格局、资源利用上线调控城市发展规模、环境质量底线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增容效应及人工调控的减排作用”为总体思路,建设绿水青山、宜居宜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西山。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明确定位,环境优先。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立足西山区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和建设“中国健康之城”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控制发展规模,优化发展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有序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分区引导,强化调控。以环境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明确环境空间分区,实施分区管控,分类管理。强化水环境质量底线管控,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调控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布局。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从西山区整体视角出发,坚持环境与发展统筹、城乡统筹,形成城市环境管理的新模式。以环境质量底线为基础,分阶段分步骤,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针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实施重点任务和工程,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协调统一、动态调整。西山区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服务于西山区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与滇池流域保护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等其他专项规划相互指导、相互制约。针对西山区城市发展的动态性和阶段性特征,制定与城市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污染防治目标与战略。

创新机制、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昆明市的地位优势、政治优势和国家区域战略优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先行先试,完善法制,健全标准,大胆探索西山区在昆明市污染防治中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新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西山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保护中起到示范、标杆、引领作用。

第三节 总体思路

以环境空间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制定实施基于“生态、生产、生活”和主体功能的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空间分区分类指导为主线,引导城市发展向可持续、协调自然生态保护与发展关系方向转变,协调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以环境质量底线调控城市发展模式。以生态敏感性和重要性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消耗上限,将增加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减少资源消耗作为西山区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调控城市和经济发展方式。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控城市发展规模。耦合自然和行政边界,确定与环境系统格局相对应的人口、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向集约高效转变,调控城市发展规模。

以环境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将保障人居和生态健康的环境质量、能力充足和布局合理的环境基础设施、顺畅及时的环境监测、执法和信息化能力统一纳入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城市发展品质往公平共享、适应公众需求、适应传承塑造城市文化需求转变,以环境品质支撑西山区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的先导。

以政策制度创新转变城市环境管理。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新模式,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管控、引导和优化经济社会政策和制度创新,尽快走出一条“环境排放做减法,经济增长做加法”的绿色振兴发展新路。

第四节 规划目标

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西山区的实际出发,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等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面解析昆明市水环境系统结构,通过减排和增容两方面内容统筹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

2025年,基于水环境质量目标精细化管理的水环境空间管控格局建立;基于“三水统筹”(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基本成型,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流量得到保障,生态功能得到维护,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全面控制,重点河湖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饮用水源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消除,水环境风险隐患得到全面控制,“人水和谐”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2035年,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得到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90%以上的水体水质达到优良,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第五节 指标体系

紧密对接国家、省、市水环境保护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综合分析“十二五”以来水环境保护目标指标设置和完成趋势,科学分析西山区水污染防治面临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评估目标指标预期可达性,科学提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主要目标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

单位

现状

2025

指标类型

备注

1

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国考省考断面)

%

63.63

70

约束性


2

地表水劣V类水体控制比例

%

0

持续保持

约束性


3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

%

0

持续保持

约束性


4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5

生态需水保障程度

%

59.90

65

预期性


6

入滇河道生态廊道覆盖率

%

-

100

预期性


7

恢复有水河流比例

%

-

100

预期性


8

重现土著鱼类

-

-

金线鲃

预期性



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第一节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一、持续推进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整治工作

进一步对2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规范化建设,巩固“十三五”期间整治成果,针对大坝水库开展pH超标溯源研究,并建立专项整治工程;“十四五”期间逐步推进级以下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整治,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设立保护区边界标志,一级保护区实行防护隔离,对穿越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的道路设立警示牌和隔离带。完善级以下水源地保护区矢量边界信息,全面排查一、二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工业和生活排污口,建立问题清单,对照清单问题,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制定整治方案,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拆除关闭无关建设项目以及工业排污口、关闭或迁出生活排污口,并进行生态修复。到2025年,完成西山区辖区内所有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整治工作。确保8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二、强化饮用水供水全过程监管

建立健全行政区域内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

三、构建并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常规及应急监测体系

全面提升水质全指标分析监测能力;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做到每月监测一次,其他乡镇级以下饮用水源地做到每年不少于三次监测,并及时发布水质预警信息。同时,加强备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和监控,并按季度向社会公开乡镇级及以上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加强针对突发污染事件及藻华等水质异常现象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具备预警及突发事件发生时,加密监测和增加监测项目的应急监测能力。到2025年,西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常规水质监测覆盖率达100%

四、继续推进饮用水备用(应急)水源建设

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规划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监管工作,建立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储备应急物资,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做到“一源一档”,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第二节 强化污染减排

一、推行产业绿色发展

1、优先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依托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研发创意、信息与软件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服务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先发展节能节水环保研发、技术咨询、产品经销等服务业。积极培育节能节水环保的产品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优先发展节水亲水的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游、养生度假游、康养休闲游、健身运动游、珍禽观赏游、文化山水游、科普科考游、乡风民俗游等发挥滇池流域优势的文旅康养产品

2、积极发展绿色先进制造业

积极发展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先进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重点在数控机床、新型发动机、先进输配电设备、光电子及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等产业实现突破。加快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采用清洁环保的生产加工工艺、先进的节能节水技术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积极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上综合利用废水、废物、废气、热能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加快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户、企业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清洁农业、生态农业,推动高消耗、高排放的畜牧、粮食、蔬菜和花卉产业逐步退出滇池流域。支持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节水、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节水增效、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生物有机、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4、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将建设用地指标向滇池流域外海口片区倾斜,优化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依托云南省滇中产业新区建设,引导冶炼、化工等高污染、高排放(水)、高耗能(水)行业向滇池流域外转移。加快推进现有工业园区的绿色化生态化改造升级。控制常住人口规模,有序疏解二环以内人口。在农村地区重点建设中心集镇和中心村,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形成聚集效应。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二、全面提升城镇污染治理

1、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试点工程

针对排水管网截污治污系统围堰堵口、末端截污的粗放管理模式,实施西山区二环内雨污分流改造试点工程,对西山区二环内市政公共排水管网进行详细调查,摸准混接、乱接、错接的情况,研究分析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具备清污分流实施条件的试点区域;实施西山区二环外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对春雨路至成昆铁路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雨季溢流点“一点一策”综合整治,新建截流井5座,改造3座,新建截污管9.81 km;完善郑和路沟及渔村沟、卖菜沟临挂管网及临时泵站。完善西山区土堆泵站片区雨污管网,实施片区雨、污主干管网建设工程,提高片区雨、污分流率。

2、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及提标改造

针对西山区存在污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不能满足区域发展要求的情况,推进第十三污水处理厂扩建,在一期已建处理规模6m³/d基础上,新增处理规模6m³/d,总规模扩建至12m³/d,新增部分处理规模执行一级A标;海口工业园区新区污水处理厂(含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污水厂设计规模近期为4500 m3/d,远期为7000 m3/d,一期工程配套污水管网管径DN500 mm8.41 kmDN800 mm顶管长0.1 km;在西山区滇池西岸建设城镇污水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89座,日处理规模0.32m3,近期处理规模0.31m3,远期处理规模0.31m3。对辖区内第一、第三、第七、八水质净化厂、昆明市白鱼口水质净化厂;昆明市海口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减轻污水厂尾水负荷对河道水质影响。到2025年西山区城镇污水收集率到达9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7%以上。

3、实施西山区管网智慧化管理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西山区排水管网数据库;构建西山区污水管网实时水量、水质在线监测网络体系;构建智慧化环保水务平台;构建城市污水从收集到处理排放全流程的在线监管体系,实时评估污水管网运行效能,对溢流风险节点及管段及时进行研判,实施排水管网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一张图动态管理,切实保障排水管网安全运行。

三、控制城市面源污染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工程和生态措施相结合,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提高城市雨水径流积存、渗透和净化能力,加强道路两侧及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初期雨水截留净化能力,加强对雨洪水的调蓄及综合利用,通过源头削减蓄滞和末端治理进行径流控制,有效削减城市面源化学需氧量负荷,控制城市面源污染。进行西山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选择西山区滇池流域典型区域开展城市面源污染物组成及特征研究,集成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提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方案,并开展工程示范。

四、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1、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或农家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到2025年,化学施用强度降低至;②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农药袋收集处理池、废弃物堆沤池,推行秸秆还田等工作,以最少的化肥、农药、地膜、农业用水等资源消耗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③推行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在充分利用现有湿地库塘及农灌沟渠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调蓄库塘建设、回用配水系统改造建设、河道取水系统建设,建立“农田—滞蓄回用系统—河道/湖泊”的半闭合农灌循环系统,通过滞蓄回用系统的过渡控制作用,保障不降雨和中小降雨背景下农田退水及径流得到滞蓄及资源化回用,控制面源污染,同时减少河道取水量,保障河道生态基流;⑤针对西山区重点流域农业污染状况,开展螳螂川(西山段)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有效降低螳螂川(西山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

2、提升农村生活污染收集处理及利用水平

①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查,对不能正常运营的设施开进行整改。改造升级村庄污水治理设施,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设施运行效率,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负荷。②提升村庄截污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削减农村区域生活污水与农灌废水混流污染,并确保村庄雨季防汛安全。③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营制度及模式研究。统一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运行制定、考核机制等,保障设施的优质运行,发挥其污染削减效益。④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尾水资源化利用与专业维护管理,率先在西山区团结集镇、海口集镇已建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尾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并委托有资质单位对已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管理。⑤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切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继续实施农村节煤炉灶示范,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开展农村旧沼气池改造和补水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中心村和中心集镇,缓解农村生活污染分散带来的防治问题。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减少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行重点入滇河流整治工程

1、河道雨季溢流改造

针对盘龙江、金家河、西坝河、船房河、大观河、乌龙河、新运粮河等因雨季溢流问题,产生水质污染隐患问题,实施河道雨季溢流改造工程,运用现有的流动自动监测手段,分区分段加密监测,通过全时段、全方位监测各类污染源排放情况,科学分析研判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建立水体污染预警机制。全面调查识别河道溢流污染产生的症结点,对河道沿线溢流节点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排水管线进行升级改造,减轻雨季溢流对河道带来污染。强化对已建设施的管理维护,继续做好周边雨污排水管网建设,对雨污排口和雨污管进行梳理排查,降低污水溢流进入河道的风险,突出动态监管监控,进一步增强雨季汛期防污治污的能力

2、河道内源治理

实施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对大观河、乌龙河河口湖区水域,武警医院前湖区水域,苏家村、杨家村湖区水域,西坝河、船房河河口水域底泥疏浚、余水处理、污染底泥脱水处理、底泥堆储等。设计疏浚面积108.22m2,设计疏浚工程量461.31m3。将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产生的淤泥脱水后,从西山区大咀子脱水场运输至西山区古莲原采矿区,恢复矿坑植被。

第三节 优化水资源配置利用,保障水资源

优化配置水资源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总量,合理规划城市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完善西山区水资源联合调控系统,结合美丽河道建设,实现河-湖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将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调度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水资源调度体系,最大化发挥补水工程的环境效益,改善湖体水质。继续实施牛栏江-滇池补水等工程,发挥外流域引水的环境效益,扩大水环境的容量,缩短滇池的水体置换周期。逐步将水质净化厂的优质尾水补给滇池,巩固滇池水质改善成效。

二、提升水资源可利用量、可利用率

1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西山区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西山区水资源节约考核评价体系,将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节约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严控地下水超采。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积极推进工业领域节水,促进污水处理和利用,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发展。积极开展城市节水,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推行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城市。

2、富藻水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开展螳螂川富藻水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建设10m3/d富藻水处理设施,处理滇池外海富藻水,确保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工业用水标准,回用于海口工业园区和河道清洁水补给。

3、再生水回收利用

进行西山区主城再生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扩能增效,对现有再生水管网实施自控改造提升和优化,建立信息控制平台;在现有污水处理厂区内新建(改造)再生水泵站,配合市政道路敷设新增再生水管网;制定河道补水方案,充分利用牛栏江补水以及辖区内水质净化厂尾水,结合区域内分散式再生水处理设施,将再生水就近回补区域内沟渠,保障支流沟渠生态流量,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再生水循环利用。增加城市可利用水资源,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

4、主城老旧排水泵站维护及改造

对主城区老旧泵站进行全面调查、梳理运行情况,建立问题清单,根据问题清单,进行“一泵一策”对老旧排水泵站进行维护及改造提升。

第四节 水生态保护修复

入滇河道水生态恢复

1、河道水生态流量保障

建立西山区尾水和牛栏江补水优化调度机制,实时区域内水系连通工程,发挥补水最大环境效益。对西山区主要入滇河道盘龙江、金家河、西坝河、船房河、大观河、乌龙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采莲河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2、河道沿线生态廊道建设

按照“治理、恢复、涵养、提升”相结合的思路,坚持“以流域为整体、区域为单元”的原则,把保障河流生态用水放在突出位置,建设西山区主要入滇河道生态廊道,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二、湖滨湿地恢复与建设

1、湖滨湿地水系连通

实施西山区湖滨湿地生态提升及水质改善工程,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和河道河水引入湿地,改善湿地水动力条件。开展湖滨湿地塘库系统构建,保证湿地内水流畅通在现有塘库湿地中设置导流坝埂设施,确保湿地的水力负荷、污染负荷、水流停留时间等技术参数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滇池环湖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开展湖滨带基底修复与植被扩增及草海水生态系统构建和稳定化,恢复湖滨湿地自然属性,增强湿地水净化及生态功能,提升湖滨湿地生态环境效能。

2、湖滨湿地精细化长效管理

加快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湿地监测网络,建立和完善湿地资源数据库,建立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和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环境监测和游客管理信息系统,对湿地资源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开展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自然资产价值评估,实现湿地“以资养资”的良性循环。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1、建立动植物保护机制

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候鸟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贩运、销售野生动物和候鸟的行为。加快完善候鸟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切实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珍稀鱼类、两栖爬行动物的栖息地。加强外来物种管理,建立外来物种监控和预警机制,以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采用生物调控方式,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2、建立湖滨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示范区

选取富善湿地、西华湿地作为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示范区,通过塑造浅滩、缓坡、生境岛(鸟岛)等地形改造措施,修复生境基底,恢复原有水文地貌结构,促进湿地植被生长和生境演替。

第五节 强化地下水环境保护

一、推进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地下水环境安全监督

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确定地下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和销售区、再生水灌溉区(包括高尔夫球场和渗井渗坑)及工业园区的地下水环境监管。督查责任人对人为污染造成水质超标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按程序对难以恢复饮用水源功能且经水厂处理水质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水源进行撤销、更换;督查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高尔夫球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

二、持续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衔接国家、省、市地下水监测工程,整合建设项目环评要求设置的地下水污染跟踪监测井、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开采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监测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监测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要求的污染源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等,加强西山区辖区内现有的7个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完善下水监测数据报送制度。2025年年底前,构建全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监测、评价技术规范,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

按照“大网络、大系统、大数据”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进数据共享共用,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设。

三、加强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重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减少管网渗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农业灌溉取水水源,使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应当严格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CB 5084) 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 2092),且不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避免在土壤渗透性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露头区进行再生水灌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在地下水“三氮”超标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要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相关要求。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的土壤污染影响或可能影响地下水的,制定污染防治方案时,应纳入地下水的内容;对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等内容;对列入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建设用地地块,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应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内容;实施修复的地块,修复方案应当包括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内容:制定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评估、风险防控、修复等标准规范时,做好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规范的街接。在防治项目立项、实施以及绩效评估等环节上,力求做到统筹安排、同步考虑、同步落实。

加强区域与场地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重点开展以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为主(如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或通过其他渗漏等方式非法排放水污染物造成地下水含水层直接污染,或已完成土壤修复尚未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以及以保护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为目的的场地修复(防控)工作。

四、严控地下水开采,完善地下水水资源费收费政策

在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排查,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勘查许可、采矿许可,编制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方案;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实行取水许可,在2016年完成已建机井登记排查的基础上,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对未经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可到达区域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制定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制定用水限额,并通过价格政策提高地下水用水成本,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区农业用水。

第六节 水环境风险防控

根据昆明市“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排查结果,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对螳螂川流域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进行整治,解决“三磷”造成的突出水环境隐患,实现“三个一批”整治目标:一是以饮用水源地等敏感水体以及人口密集区为重点,取缔淘汰一批,消除“三磷”行业重大环境风险;二是以实现达标排放和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核心,整治规范一批,提高全行业环境管理水平;三是以推动行业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为导向,改造提升一批,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骨干工程项目及投资

按照问题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及结果导向,从饮用水源保护、污染减排、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风险管控及其他六大重点任务,设置项目36项,规划总投资28.22亿元。其中:饮用水源保护类工程3项,规划投资金额0.8亿元;污染减排类工程18项,投资金额17.03亿元;水生态保护修复类5项,规划投资金额2.11亿元;水资源保障类工程4项,规划投资金额6.03亿元;水环境风险管控类工程1项,规划投资金额0.5亿元,其他研究类项目5项,规划投资金额1.75亿元。

规划工程清单详见附


规划组织实施保障

第一节 规划衔接与融合

把《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西山区“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中,以明确规划在昆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加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规划与各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实现“十四五”水污染防治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四大规划”及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多规融合”,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转化和落实。

第二节 规划组织与监督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规划条款,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构建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做到目标责任明确、任务落实、投入到位。建立综合决策和部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实现综合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属地负责,分级实施、上下良性互动、层层抓落实。

设立区级环境保护督察机构,建立督察制度,制定督察工作规定,协调配合中央和省市开展对我区的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督促抓好中央和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建立健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挂牌督办机制,推动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二、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环境准入、总量控制、环境质量管理、环境风险防范等最严格环境管理制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推动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推动相关生态补偿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研究推行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

严格目标考核

建立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建立常态化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

拓展资金渠道

建立常态化、稳定的市级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逐年增加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监管运行保障。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社会各类资金投入环境保护领域,形成环境保护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和市级政策、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多元化机制。

完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技资等政策,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政策以及“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激励政策。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对政府实施的环境绩效合同服务项目,公共财政支付水平同治理绩效挂钩。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健全社会监督

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及时报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和成效,反映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意见和呼声,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营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实时发布城市环境质量信息,保障群众环境知情权。发挥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培育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力,理性维护生态权益。健全群众举报制度,发动公众共同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拓宽和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推行环境破坏和环境违法有奖举报制度。建立重点行业、企业、涉及有毒污染物排放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附图

附图一: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西山区水系图

附图三:土地利用类型图


附表


附表1西山区“十四五”水环境规划目标一览表

类型

序号

断面(水体)名称

所在流域

所在水体

水体类型

2020水质目标

2025年目标

断面属性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1

明朗水库



水库

III

III


2

长坡水库



水库

III

III


3

黑泥凹水库



水库

III

III


4

三家村水库



水库

III

III


5

茨沟水库



水库

III

III


6

大坝水库



水库

III

III


7

大黑鱼水库



水库

III

III


8

杨梅山水库



水库

III

III


高原湖泊

9

草海中心

长江流域

滇池草海

湖泊

IV

国考

10

断桥

长江流域

滇池草海

湖泊

IV

国考

11

滇池外海

长江流域

滇池外海

湖泊

COD50mg/L

IV

国考

河流

12

新河村入湖口

长江流域

西坝河

河流

III

国考

13

航运公司码头

长江流域

大观河

河流

III

国考

14

积善桥

长江流域

新运粮河

河流

IV

市考

15

积中村

长江流域

老运粮河

河流

IV

市考

16

西南建材市场东门桥头

长江流域

乌龙河

河流

III

市考

17

盘龙江(广福路桥)

长江流域

盘龙江

河流

III

III

市考

18

船房河(广福路桥)

长江流域

船房河

河流

III

III

市考

19

金家河(广福路桥)

长江流域

金家河

河流

IV

市考

20

太家河(广福路桥)

长江流域

太家河

河流

III

III

市考

21

正大河(广福路桥)

长江流域

正大河

河流

IV

市考

22

采莲河(广福路桥)

长江流域

采莲河

河流

III

III

市考

23

中滩闸门

长江流域

螳螂川

河流

IV

市考

24

石龙坝电厂下游

长江流域

螳螂川

河流

IV

市考

25

小鱼坝

长江流域

螳螂川

河流

IV

市考

26

王家堆村桥头

长江流域

王家堆渠

河流

Ⅳ类

III

市考


附表2:西山区“十四五”水环境分区管控清单

序号

水环境空间管控类型

涉及街道

管控目标

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

管控措施

化学需氧量

氨氮

总磷

1

水环境优先保护区

滇池湖体及滇池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

开展环境保护战略重点研究,制定环境质量、资源开发等的主要控制性指标,制定重点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指引,确保水环境质量和功能保持稳定

——

——

——

优先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布局高污染高风险行业。严格畜禽禁养区、禁牧区划定管理,严禁新增规模化畜禽养殖。新建、改建、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依法取缔违法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2

城镇生活源重点管控区

西苑街道、马街街道、金碧街道、永昌街道、前卫街道、福海街道、棕树营街道以及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城镇生活源重点管控片区应以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为整治方向,确保到2025年,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7%以上

西苑街道37.57t;马街街道1067.77t;金碧街道110.75t;永昌街道56.05t;福海街道636.44t;棕树营街道38.06t;

西苑街道5.66t;马街街道62.50t; 金碧街道16.09t; 永昌街道9.32t; 前卫街道3.48t; 福海街道31.15t; 棕树营街道6.83t;滇池旅游度假区2.27t

西苑街道0.65t;马街街道10.24t; 金碧街道1.85t; 永昌街道1.08t; 前卫街道0.44t; 福海街道2.20t; 棕树营街道0.79t; 滇池旅游度假区0.38t

城镇生活源重点管控片区应以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为整治方向,切实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3

农业源重点管控区

团结街道和海口街道

重点管控以畜禽养殖为主,农业生活源和农业种植为其次的农业面源污染,到2025年底,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亩均化肥施用强度降低至65kg/亩;到2025年,实现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10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60%以上;到2025年,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以上

——

——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农用化肥的流失,严格限制高肥、高耗水作物种植。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实行测土配方施肥;②严禁未经处理或处理后未达标的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河道。③全面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善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建设。④严格畜禽禁养区划定管理,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严禁未经处理或处理后未达标的养殖废水直接外排

4

一般管控区

碧鸡街道

切实完成入河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基础上,重点防范城镇生活源污染的风险隐患

——

——

——

贯彻实施区域性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国家和地方确定的各项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对现有涉水排放工业企业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新、改、扩建项目,应满足产业准入、总量控制、排放标准等管理制度要求,实行工业项目尽量进园、集约高效发展。化工石化、有色冶炼、钢铁、制浆造纸等重污染项目必须在工业园区内布设


3西山区“十四五”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项目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概况

实施工程水体

工程目标

投资(万元)

实施时限

责任部门

备注

饮用水源保护

1

大坝水库pH超标溯源分析及专项整治工程

针对大坝水库开展PH超标溯源研究,并建立专项整治工程

大坝水库

实现大坝水库pH稳定达标

10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西山分局


2

西山区县级以下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整治工程

逐步推进县级以下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整治,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设立保护区边界标志,全面排查一、二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工业和生活排污口,建立问题清单,对照清单问题,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开展专项整治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

50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西山分局


3

西山区集中式饮用水常规及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在现有饮用水源地常规监测基础上,对尚未开展例行监测饮用水源地开展例行监测,县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做到每月监测一次,其他乡镇级以下饮用水源地做到每年不少于三次监测;建立所有乡镇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降低饮用水源地突发水环境风险隐患

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源地

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

20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西山分局


污染减排

4

第十三水质净化厂扩建工程

在一期已建6m³/d的基础上,新增处理规模6m³/d,总规模扩建至12m³/d,新增部分处理规模执行一级A

滇池草海

城镇生活污染源减排,水质提升

11000

2021-2025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昆明滇投公司

来源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5

西山区城镇生活污染源减排工程

第一、第三、第七、八水质净化厂、昆明市白鱼口水质净化厂昆明市海口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工程

滇池流域螳螂川流域

城镇生活污染源减排,水质提升

30000

2021-2025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昆明市滇投公司;西山区水务局;滇池度假区管委会


6

西山区二环外春雨路至成昆铁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新建截流井5座,改造3座;新建截污管9.811公里;郑和路沟及渔村沟、卖菜沟临挂管网及临时泵站完善工程

滇池流域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完善

13501.33

2021-2025

区住建局

来源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7

西山区二环内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针对排水管网截污治污系统前期以围堰堵口、末端截污的粗放管理模式,对二环内市政公共排水管网进行详细调查,摸准混接、乱接、错接的情况,改造错接乱接点。研究分析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具备清污分流实施条件的试点区域

滇池流域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完善

6000

2021-2025

区水务局

来源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8

海口工业园区新区污水处理厂(含配套管网)工程(预计今年完成)

一期工程污水管网管径DN500mm8.414kmDN800mm顶管长0.1km;污水厂设计规模近期为4500m3/d,远期为7000m3/d

螳螂川

城镇生活污染源减排,水质提升

10000

2021-2025

海口工业园区管委会


9

采莲河支流整治工程

通过截污治污、优化补水、生
态修复等措施,切实提升河道
水质达到水质目标考核要求

采莲河及其支流

提升河道水质

6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10

采莲河(南坝路-海埂路)综合治理工程

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设计;改造排洪沟1247.2

采莲河

保障河道水质,保障河道防洪要求

20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11

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

工程范围:包括大观河、乌龙河河口湖区水域,武警医院前湖区水域,苏家村、杨家村湖区水域,西坝河、船房河河口水域底泥疏浚、余水处理、污染底泥脱水处理、底泥堆储等。疏浚面积:本项目设计疏浚面积108.22m2,设计疏浚工程量461.31m3

滇池

减少内源污染,提升滇池水质

58824.93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来源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12

螳螂川(西山段)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
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

螳螂川

减少化
肥、农药
流失量

1000

2021-2025

西山区农业农村局


13

农村污水整治工程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排查,对不能正常运营的设施
开展整改工程,改造升级村庄污水治理措施,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设施运行效率

农村污水

改善农业农村水生态环境

8000

2021-2025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西山分局


14

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西岸城镇污水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89座,日处理规模0.3225万方,近期处理规模0.3109万方,远期处理规模0.3145万方

城镇污水

滇池西岸城镇污水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

16219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15

西山区城中村改造3号片区项目内(西园路—近华浦路)鱼翅沟改造工程

改造后河道长830.63m(基本断面2.5m*2m箱涵)

鱼翅沟

改善河道水质

982.14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16

西山区土堆泵站片区雨污管网完善工程

实施土堆泵站片区雨、污主干管网建设工程,提高片区雨、污分流率。片区新建小区需按照雨污分流要求,实施雨污管线付费入网


雨污管网改造,整治城镇污水

50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来源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17

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

在充分利用现有湿地库塘及农灌沟渠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调蓄库塘建设、回用配水系统改造建设、河道取水系统建设,建立“农田滞蓄回用系统—河道/湖泊”的半闭合农灌循环系统,通过滞蓄回用系统的过渡控制作用,保障不降雨和中小降雨背景下农田退水及径流得到滞蓄及资源化回用,控制面源污染,同时减少河道取水量,保障河道生态基流

农田径流

有效控制农田径流污染

2500

2021-2025

西山区农业农村局


18

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

完成农药袋收集处理池、废弃物堆沤池300个及秸秆还田相关工作


提高农业固废利用率

100

2021-2025

西山区农业农村局


19

西山区滇池流域典型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集成及工程示范

选择西山区滇池流域典型区域开展城市面源污染物组成及特征研究,集成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提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方案,并开展工程示范


研究城市面源控制关键技术,有效减轻城市面源污染

1000

2021-2025

西山区政府


20

西山区主要河道雨季溢流改造工程

针对盘龙江、金家河、西坝河、船房河、大观河、乌龙河、新运粮河等因雨季溢流问题,实施河道雨季溢流改造工程,全面调查识别河道溢流污染产生的症结点,对河道沿线溢流节点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排水管线进行升级改造,减轻雨季溢流对河道带来污染

滇池入湖河道

较少河道雨季流域污染隐患

2100

2021-2025

西山区政府


水生态保护修复

21

西山区滇池流域入湖河道水生态恢复工程

建立西山区尾水和牛栏江补水优化调度机制,实时区域内水系连通工程,发挥补水最大环境效益。针对滇池入湖河道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滇池入湖河道

发挥牛栏江补水工程最大效益,改善入湖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流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2000

2021-2025

西山区政府

来源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2

湖滨湿地水系连通工程

实施西山区湖滨湿地生态提升及水质改善工程,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和河道河水引入湿地,改善湿地水动力条件。开展湖滨湿地塘库系统构建、湖滨带基底修复与植被扩增及草海水生态系统构建和稳定化,恢复湖滨湿地自然属性,增强湿地水净化及生态功能,提升湖滨湿地生态环境效能

滇池外海

增强湿地水质净化及生态功能,提升湖滨湿地生态环境效能

5000

2021-2025

西山区人民政府


23

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淤泥资源化利用(五采区植被恢复)工程

将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产生的淤泥脱水后,从西山区大咀子脱水场运输至西山区古莲原采矿区,恢复矿坑植被

滇池

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修复生态环境

5600

2021-2025

西山区人民政府


24

河道沿线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按照“治理、恢复、涵养、提升”相结合的思路,坚持“以流域为整体、区域为单元”的原则,把保障河流生态用水放在突出位置,建设西山区主要入滇河道生态廊道,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滇池流域

河道生态廊道建设

50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水资源保障

25

主城老旧排水泵站改造项目

根据日常运行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对老旧排水泵站进行改造提升

滇池

改造老旧泵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0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26

西山区主城再生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扩能增效项目--期工程

项目建设分为两块,1.对现有再生水管网实施自控改造提升和优化,建立信息控制平台;2.在现有污水处理厂区内新建(改造)再生水泵站,配合市政道路敷设新增再生水管网

滇池

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

5000

2021-2025

昆明滇池水务公司


27

水资源优化调度工程

制定河道补水方案,充分利用牛栏江补水以及第1345913水质净化厂尾水,力争以最优的水资源补给量实现最大的环境效益。结合区域内分散式中水处理设施,将中水就近回补区域内沟渠,保障支流沟渠生态流量,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中水循环利用

污水厂尾水

保障水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5000

2021-2025

西山区人民政府


28

螳螂川富藻水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拟建设15m3/d富藻水处理设施,处理滇池外海富藻水,确保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工业用水标准,回用于海口工业园区和河道清洁水补给

螳螂川

提高螳螂川富藻水资源化利用率

37265

2021-2022

西山区兴禹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水环境风险管控

29

全区地下水常规及应急监测体系构建工程

在现有主城国控地下水监测点位基础上,加密地下水监测地位,构建地下水常规及应急监测网络体系

地下水

提高地下水环境监控管理水平

5000

2021-2025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西山分局



30

西山区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配合市级构建昆明主城区排水管网数据库,并及时更新西山区数据


构建排水管网数据库

5000

2021-2025

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昆明排水设施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31

西山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

配合市级构建昆明市主城区污水管网实时水量、水质在线监测网络体系;构建城市污水从收集到处理排放全流程的在线监管体系;实时评估雾水管网运行能效,对溢流风险节点管段及时进行研判


实现污水收集系统智能化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000

2021-2025

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昆明排水设施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32

湿地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加快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湿地监测网络,建立和完善湿地资源数据库,建立环境监测和游客管理信息系统,对湿地资源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开展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自然资产价值评估,实现湿地“以资养资”的良性循环。

湿地

构建湿地监管网络体系,实现湿地动态和精准化管理。

5000

2021-2025

西山区人民政府


33

构建智慧化环保水务平台

构建涵盖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等领域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服务、应用为一体的智能和谐水务平台,对雨情、水情、工情、水量、水质、图像、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进行汇集存储、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和共享服务,全面、准确、实时的感知自然界的水体,高效、科学、智能的管理水业务,开放、通畅、灵活共享信息,全面提高环保和水务等业务管理部门的预警、决策、调度、指挥能力,增强城市防洪保安、供水保障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显著提升西山区环保和水务信息化水平


实现西山区水务智能化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000

2021-2025

西山区水务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昆明市西山区政府 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5301120004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秀苑路188号

邮政编码:650188 电话:68212345 备案号:滇ICP备19011656号-1

微信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