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一次会议第141号提案答复的函
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一次
会议第141号提案答复的函
沈宇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2年,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依托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惠民演出、文艺精品制作、智慧乡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开展文化振兴工作,制定出台《西山区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规划》,规划认真分析西山区乡村文化优势及存在问题,通过乡村文化治理、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规划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
二、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一)强化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打造知识宣讲平台。以各党支部为依托,全区范围内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积极采取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党史、学先进思想等活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开展技能培训、系列文化讲座,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打造文化惠民服务。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西山区2022年应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专项经费1922万元(含度假区),其中将拨付涉农碧鸡、海口、团结211.8万。西山区涉农的碧鸡、海口、团结三个街道共35个涉农社区,建有3个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35个涉农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5个涉农农家书屋。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免费开放制度,以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阵地,强化全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创新思路、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开展全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进万家、“西山睡美人”文化艺术节、西山音乐节、“三月三”民俗文化节、西山农民丰收节等重点文化活动做深做广,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群众参与度,提高参与活动积极性。结合周末、节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市民可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参加非遗体验,如苗族蜡染等活动,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2022年,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通过“行走西山”“西山文旅云APP”等网络平台进行“历年优秀文艺节目展播”,围绕欢乐过春节·喜迎冬奥会等主题开展“乡村网络春晚”,组织22支文艺表演队伍、非遗传承人、器乐表演,投入资金2.19万,开展西山区元旦春节期间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活动,陆续推出《过山数西》《我家西山》《禄海移民唱新歌》《踏歌新时》等优秀文艺作品。
三是打造精品文艺节目。开展群众性节日活动,以西山区农耕文化为基础,围绕区域农业特产,打造一个主客共享的“农家丰收大狂欢/美食节”。以“美食”作为亮点,举办美食文化节,打造西山区美食品牌,在“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碧鸡草莓节、西山农民丰收节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各涉农社区的农耕文化特点,发展属于自己的传习文化。2022年7月至8月,西山区第四届睡美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在融创滇池后海启动,以“文汇西山书辉煌 融合发展筹梦想”为主题,开展近一个月的文化艺术节活动,由“美汇西山”、“非遗西山”、“国风西山”、“百味西山”、“文聚西山”、“舞动西山”、“网络西山”等七个独具西山特色的文化活动组成,市民可提前关注“行走西山”公众号等宣传平台了解活动概况及时参与,其中《第四届“西山睡美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2022年“国风西山”七夕汉服西山行活动》,于8月4日在西山龙门景区聂耳墓广场举行,共有汉服同袍登山、传统文化表演、状元及第登龙门、国风集市、七夕后海游园等内容。8月,海口街道开展特色文化训练营活动,自8月15日起,为期一周,活动内容分为非遗创造家、红色之旅、植物与少年、工业小使者、海口文旅汇等主题。
四是打造智慧乡村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发展,重点建设西山区数字化公共文化平台,在构建以区图书馆、滇池博物馆、西山区文化馆为龙头的西山区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文化馆等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基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文化水平,不断拓展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功能,开发图书阅读APP,提供图书线上购买、阅读、配送等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图书阅读社群,开展线下图书阅读交流会、文化分享会等活动。
(二)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让房车阅读成为网红打卡地,引流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西山区现有的文化资源,“悦读快车”图书流动活动,通过引入社会力量,采购第三方策划、设计,内容包括房车租赁、车身营造、内饰改造、音响、摄像、主持、宣传推广等,开展每周一次的主题活动,穿插诗歌朗诵、小型音乐会、文化大讲堂等,将移动阅读服务送入千家万户,特别是涉农地区,让群众体验家门口的文化服务,让阅读变“悦读”。吸引一批粉丝,参与每周阅读会,随着移动房车,走进碧鸡、海口、团结的流动点。
二是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以“乡村文化+旅游”为核心引导,推动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业态植入,培育一批乡村民宿、生态餐饮、特色商品、民俗节庆等符合市场需要的乡村文旅产品,实现“农业+”、“文化+”、“工业+”等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西山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文化保护,实现“文化+非遗”。通过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在创新、销售、融合等方面开展专家培训、交流会,引导帮助非遗传承人将技艺活化,同时引导非遗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走出非遗产业化新路子。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落实服务标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制定出台《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健全完善《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录》(2021年-2025年),进一步完善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各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通过采取“文化管家”服务措施,在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完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做好疫情时期文化惠民工作,打造“线上+线下”文艺文化活动,在涉农地区深入推进“戏曲进乡村”“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我们的节日”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开展。
(三)创新文化空间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挖掘西山区文化新业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采用“设计+服务”的综合评定机制,发掘“美”“好”“新”的典范,打造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阅读空间,并在现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上,进一步贴近公益性、开放性、现代性、便利性等符合公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探索实施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景区文化、商圈文化“嵌入式”服务。
(四)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文化品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重点推动区文化馆阵地服务功能,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培训班、科普训练营、盲人讲电影、读书会、非遗传承等体验式、互动式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探索引入音乐剧、话剧、儿童剧等受大家欢迎的剧目展演,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五)加强艺术普及,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切实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使艺术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打造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精品节目,高质量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西山村晚”、西山音乐节、西山睡美人艺术节、“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大家乐”广场舞大赛等群众参与度高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成为西山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壮大西山文旅产业。
(六)振兴乡村文化,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西山区涉农的碧鸡、海口、团结三个街道共35个社区,2022年,将继续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振兴工作,结合《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乡村文化振兴规划》,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与乡村振兴、爱国卫生运动、生态文明建设、兴边富民、民族团结进步等有机融合。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11月10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艳 68214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