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一次会议第131号提案答复的函
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一次
会议第131号提案答复的函
和跃、顾小林、安俊菁委员:
您提出的《西山区观音山社区白草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助力乡村旅游》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保护,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滇池沿岸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要求,为全面落实工作要求,区委、区政府已经逐步实施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观音山居民小组、白草村居民小组2个示范村创建,按照田园综合体建设思路,将观音山社区观音山居民小组、百草村居民小组打造成为集湖光山色、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示范村。按照“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产业融合”的思路,深入挖掘观音山社区观音山居民小组、白草村居民小组白族文化、白药文化、宗祠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体现人文特色,保持乡土风貌。有效植入“田园+文旅+康养+研学”模式,推进休闲农业、精品民宿协同布局,融合绿水青山、农业景观、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资源,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乡村休闲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游品牌。
二、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一)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依据观音山居民小组、白草村居民小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重点突出文化旅游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具有独特性,推进农村房屋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二)强化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选取资金到位,村民支持,业态较为新颖,受欢迎程度较高,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乡村旅游项目先期进行打造。充分利用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背靠西山风景区面临滇池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厚的人文文化,发展乡村观光游,推动旅游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推动重点项目的发展,形成区域乡村旅游特色,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支撑带动作用。
(三)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品质提升
高位统筹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在推进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工作中,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实施总体规划和西山区观音山社区白草村分项目规划同步进行,逐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目前正稳步推进《西山区旅游发展远景规划(2021-2035)》的编制工作。规划中对我区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定位、总体布局、项目产品策划、规划图集等核心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提升西山区在昆明市、云南省的旅游综合地位。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微改造,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大观音山社区白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旅游干线公路、旅游环线公路、旅游连接公路、旅游支线公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对通往社区及村民小组的连接路提高通达条件,加快推进我区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建设。
(五)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
努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碧鸡、街道具有特色的白草村集群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对发展前景好独具特色、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乡村旅游点积极协助经营者申报创建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等品牌。
(六)提升公共文化空间
按照区政协工作要求,对观音山小组董氏宗祠提升改造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建成“协商在基层、乡贤议事厅”。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推动观音山旅游民村发展
借助观音山社区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推介文化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发展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教育展示、观光采摘、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观光体验休闲农业。打造特色鲜明、体现地方人文的观音山社区文化旅游精品。把吃、住、行、游、购、娱串联起来形成我区的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提高旅游宣传的综合水平。
(二)打造乡村休闲游品牌
建设一批康体休闲项目,培育特色康体养生模式。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各健康特色旅游名片和拳头产品。依托观音山居民小组、百草村居民小组独特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优势,结合各种康体休闲活动、休闲场所建设,利用绿色生态的水果、花卉等农业资源,推动养生养老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一批独具乡村特色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打造康体养生旅游新模式。
(三)深入挖掘村庄特色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文化,深入挖掘百草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开发非遗文化产品,打造最美文化空间,培养当地文化解说员,宣传当地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档次。培育特色文化村,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四)加强引导社企投资,培育乡村旅游市场
引导文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以文旅企业和社会资本为主体,带动资金、人才、项目等下乡,解决百草村、观音山经济社会发展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组织形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三产带一产促二产的方式,提升原有的农家乐产品业态和品质,构建示范农家乐项目,打造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亮点产品。将旅游与农业及特产相融合,以食药同源的健康食材为载体,研发“百草百味”药膳养生汤。推动旅游民宿提档升级,开发“摄影+民宿”等旅游线路,支持村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自由宅基地、闲置农房等经营旅游民宿,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民宿。
(五)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培育引进文旅人才
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导入为方向、以项目带动为抓手,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下乡、城市人员下乡、农村大学生回乡、农民工返乡等“乡贤”人员在百草村、观音山创新创业立业。强化人才宣传推介,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着力解决人才发展难点问题,形成稳定人才措施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11月10日
(联系人及电话:康凤琼 68220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