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一次会议第091号提案答复的函
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西山区十届一次
会议第091号提案答复的函
马滋蔓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西山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山魂水韵西山精品名片的建议》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山区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始终把旅游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更是把“文旅融合”作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旅产业规模日趋壮大,全区旅游景区点8个,其中A级景区2个,即4A级景区西山风景区和4A级景区大观公园,星级宾馆酒店7家,高端宾馆酒店5家、乡村旅游经营户近300户,其中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达80户,2021年西山区累计接待游客2297.42万人次,同比增涨20.37%;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90.00亿元,同比增长23.43%。“文旅融合”基础资源不断优化,西山区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西山区名胜古迹众多,有被誉为昆明市标志性建筑的金马碧鸡坊,闻名遐迩的大观楼、聂耳纪念馆,寺院、街坊、牌楼以及仿古建筑各具风格,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徐霞客、孙髯翁等历史名人辈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博非遗空间绚丽多彩,全区境内共有注册博物馆5家(石龙坝水电博物馆、滇池博物馆、昆明聂耳墓纪念馆、徐霞客纪念馆、昆明警察博物馆),另有非国有备案博物馆3家(云南石雅矿物晶体博物馆、云坊博物馆、龙隐琥珀科学博物馆)。同时,西山区特色公共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戏曲艺术、特色美食、老年人活动、青少年教育、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
二、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一)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切实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16〕129号)、《昆明市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昆宣发〔2018〕2号)、《中共昆明市西山区委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区的实施意见》(西发〔2019〕2号)等文件要求及省、市、区相关会议精神,西山区从指导思想、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完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出台《西山区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出合理部署,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支撑。
(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持续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一是打造草莓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区属碧鸡街道优良的气候条件,建设草莓示范基地,打造“高原鲜草莓”品牌,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以种植生产草莓为龙头的种植生产—旅游观光—采摘销售—餐饮等观光农业产业链,促进新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二是打造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以西山区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为基础,建设“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观音山庙会、苗族花山节、团结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西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利用西山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了西山音乐节、“西山睡美人”文化艺术节、金碧街道“戏曲文化艺术节”、永昌街道文化艺术节、团结苹果节等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为推动全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
一是以金马碧鸡坊片区、西山风景旅游区为重点,加大升庵祠、大观楼、弥勒寺、东西寺塔、西山龙门、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名人故居等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镇名村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力度。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商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核心地理优势,将东西寺塔步行街、金马碧鸡坊历史文化街区、茶马花街等文化体验区,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休闲体验、文化消费、商业展演、城市时尚汇聚的西山城市名片。将西山丰富旅游资源与厚重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以创建国家级5A旅游景区为契机,将文物保护工作与景区旅游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西山区从单一旅游向多元旅游转化,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升级。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模式,推动旅游发展和非遗创新传承。以“非遗+文创”的方式,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推出祖氏滇绣画、葫芦雕绘、瓢画、民族服饰等非遗文创产品,组织参观体验、创意休闲等旅游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市场。利用“非遗+演艺”的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开发,在举办三月三耍西山、观音山庙会等重要节庆活动时,通过舞蹈、音乐、服饰等形式展现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打造昆明小调《拈鱼》、《猜调》,秧佬鼓舞(彝族)、花灯戏等才艺表演,营造浓厚社会文化氛围,不断尝试“非遗+旅游”的其他打开方式,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更多文化新地标。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古镇建设。结合旅游型城市综合体建设,重点建设茶马花街、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春雨937、团结乐居传统文化村落等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古镇。二是推进 “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建设。整理“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历史文化资源,编辑撰写文化旅游书籍。进一步深入发掘徐霞客游线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地方旅游品牌线路打造,助推西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推进草海片区、融创昆明文旅城项目建设。草海片区的开发利用注重生态保护,体现出西山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前提的文旅产业发展新道路。以娱雪乐园、海洋乐园、飞行影院三大世界乐园,旅游小镇、酒店群、主题客栈、高端住区等七大创新业态,建设融创昆明文旅城项目,完善构建昆明优质的文化旅游组合体。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培育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一是立足地区民族文化、休闲文化、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培育文旅商业综合体,重点推进文旅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提升与建设。二是以西山区人文历史、古物古建、遗址遗迹、名人、宗教和云南少数民族等文化元素为主题和故事脉络,培育文旅融合示范景区。三是以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提炼为核心,以深厚历史底蕴、独特乡土民俗、丰厚文化遗产的社区为依托,培育文旅融合名镇、名村。四是以老昆明历史文化挖掘,传统市井文化保护开发为核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建筑、老巷道物质空间资源,传统老字号店铺,流传在街头巷尾的老故事,特色商业业态植入,文化创意活动开发,打造极具历史文化韵味的文化旅游街区。五是依托西山区综合交通路网,以西山区文旅重点项目为依托,发挥一城、一湖(滇池)、两山(西山、棋盘山)优势,构建西山区文旅特色游线。
(二)丰富文化旅游融合产品供给
一是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守护创新兼顾,丰富名人故居、传统民居旅游业态,弘扬名士文化、强化名士陵墓的精神传承与教育作用,活化工业遗址,赋能工业旅游、文创旅游等新业态,推进“非遗+”,打造有景有物有生活的非遗旅游产品。二是提升节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度,擦亮西山区特有的民俗民族节庆文化名片利用节庆集中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歌舞、美食、民间工艺、民族文化,呈现全区各族群众勤劳奋进、团结和睦,交往交流的和美画卷。三是提升演艺文化旅游产品供给,鼓励和支持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努力搬上银幕、屏幕和舞台,将文化演艺作为发展“月光经济”的重要载体。四是提升夜游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档“夜经济商圈”,强化夜间经济增长极,打造大观河夜经济体验带,形成全新旅游增长点,构建品牌夜游景区,成为夜间消费的大型体验载体。五是提升乡村文化休闲产品供给,以“民族民俗+节庆+文创”、“农耕文化+科技+文创”、“乡居民宿+度假养生养老”、“乡村绿道+文旅”等多种方式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圣地。
(三)做好移交后续工作
根据滇池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工作,我区滇池沿岸部分点位将移交滇池旅游度假区管理,目前正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我局将积极配合做好共建工作。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昆明市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11月10日
(联系人及电话:康凤琼 6822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