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覆盖建立街道社工站 助力基层打通为民服“最后一米”
全覆盖建立街道社工站
助力基层打通为民服“最后一米”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民政部门的相关要求,西山区民政局多举措并行、统筹规划、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探索街道社工站点建设路径模式,并于2021年5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了全区10个街道社工站建设工作,实现街道社工站建设全覆盖,搭建起“1 10 X”的三级社工服务枢纽平台,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
一、强化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
一是区民政局将街道社工站建设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抓,局长亲自坐镇抓重点,建立专项工作小组,先后2次召开现场调度和推进会,召开1次座谈会,切实加强对街道社工站建设指导、协调和监督,确保社工站建设不浮于表面、不流于形式。二是结合省市印发文件和我区试点建设经验,经认真调研及多方征询意见,出台《昆明市西山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试行)》、《2021年西山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等文件,明确了建站标准和运营模式,规范化开展街道社工站建设。
二、试点分步实施,搭建“1 10 X”社工站架构体系
一是提前部署,试点先行。早在2020年10月,区民政局就率先启动街道社工站试点建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试点建设了前卫、金碧、永昌、棕树营、碧鸡5个街道社工站,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21年3月全面推进剩余5个街道社工站建设,形成部门配合、街道负责,社会组织主导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积极探索,体系化建设。搭建“1 10 X”的三级社工服务枢纽平台,2021年,成立1个区级社工总站、10个街道社工站,在有条件的社区成立X个社工分站,打通上下级通道,促进上下交流,贯通组织体系。
三、多重资金投入,配齐配强软硬件及人员
社工站建设项目经费将由区民政局多方统筹安排,申请落实市级福彩公益金、区级财政预算、局科室职能转移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链接资源,保障社工站建设和运营“资金充足”。建立了经费保障、调研督导、学习培训、沟通协调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确保社工站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全区共计投入社工站建设资金170万元。
一是配齐社工站建设软硬件设施,严格按照建设标准,10个街道社工站已基本完成办公室、桌椅、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的配备,8个站点办公室已达到20平方米标准,全部站点服务场所已达到80平方米标准,并悬挂“昆明市西山区xx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牌匾,标准化打造西山街道社工站。二是配强社工站工作人员,每个社工站配工作人员5-7人,并要求常驻社工人员不少于2名,由街道分管副主任、社会事务办主任和工作人员、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派出的社工共同组成,各司其职,协力推进社工站建设和运营。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化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社工站管理制度、运行流程和标准,对日常工作、人员、财务、服务开展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规范化服务,目前10个街道社工站均完成制度建立、出台。二是建立培训与督导机制,依托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西山区向荣专家工作室、区社工总站,自成立至今,共邀请到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等31名专家充实专家库;社工总站共开展考前培训1一次,能力提升培训督导6次,会议2次,从专业指导、资源链接、培训赋能、服务设计、创新研发等对全区社工站运营提供赋能,确保长效化提升服务质量。
五、社工站服务功能初步显现
一是街道社工站支撑平台初见效果。全区10个街道社工站有效融入社会救助、慰老养老、儿童关爱、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领域,累计服务老年人900余人次,特困人群450人次,残疾人250人次,开展社区活动35次,直接或间接受益5000余人。二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调动发挥“社区能人”的牵头作用,组建文体类、志愿服务类、自助互助类、医疗服务及法律宣传类等社区社会组织941个,今年来组织开展活动1000余次,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开展自助、自治,推动“活动自己组织、难事自己解决”在社区蔚然成风。三是在市级组织的社工站建设实地督查中,市级督察组对我区街道社工站建设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共接待来自省内外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20批次328人观摩学习,中国社区报、云南日报、昆明日报等融媒体均对我区社工站建设经验进行过宣传报道。
街道社工站全覆盖,让社工站成为民政事业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阵地和平台,是民政工作在街道社区的重要抓手,在加强基层治理能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