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草海水旅游发展规划背景
规划背景
(一)国家政策导向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适度开发湖泊湿地生态旅游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通过持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共建美丽中国。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湖泊与湿地的政策文件,体现了我国对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视,在开发湖泊湿地旅游时,应遵循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的原则。
2.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有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提升
近几年“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串起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等多个旅游业发展亮点。2018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做出部署,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标定了方向,指明了任务重点,随后,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7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在全国多地都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推动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了旅游业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域旅游是必然要求。
3.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激发文旅新业态、新动能
文旅融合发展能够带来新业态,实现观光游向文化体验游的升级,是国家与地方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的新动能。2018年3月国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被打通,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2019年1月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文化事业、文旅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十四五”发展期间,“高质量发展”仍然会贯穿其中。系列制度、政策、规划的出台,对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产生了全面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4.休闲健康旅游面临重要机遇,旅游产业面临转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发展要务的当下中国,《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指出,休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发展面临重要机遇,目前观光游与休闲度假游并重发展,且我国旅游将长期处于传统观光旅游朝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到达关键点,优美的水体环境是适合休闲度假开发的旅游胜地,水体休闲健康旅游成为重点开发对象,且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服务需求增长,大健康产业将面临广阔的前景。
5.智慧旅游成效显著,高新技术助推文旅转型升级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的发展目标,这为过去几年的智慧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了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而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AR、V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与旅游的结合愈趋紧密与丰富,智慧旅游仍会是未来旅游发展方向之一。
6.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文旅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加快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旨意的文化与旅游消费是大势所趋;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大,未释放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很大,处于提振内需消费的主力军地位;构建“双循环”新格局,需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必将带来生产方式创新、消费潜力激活、市场要素整合、生活方式改变,为“双循环”发展格局带来新的活力,让经济社会展现新气象。
(二)区域发展背景
1.云南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云南省发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云南省产业向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的“两型三化”方向转型发展,突出云南优势和特色,加快发展八大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旅游文化产业方面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载体,全面开展“旅游革命三部曲”,为旅游供给侧做出了多方面的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崭新局面,良好的产业体系和较快的经济增长为未来云南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云南省大力支持夜间经济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云南省政府2020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夜间经济地标,升级夜间经济商圈,培养夜间经济生活圈,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而随着对草海的不断治理,草海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加之草海历史文化元素丰富、周边景区景点集群性好、毗邻城区,交通方便,经过昆明市航务管理局、昆明市水运行业协会、云南水运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草海情况进行评估与研究,滇池草海有望恢复夜航,昆明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听证会,进一步完善草海恢复夜航的评估报告,并制定相关方案。
3.云南省打好美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按照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云南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湖泊保护治理统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立足于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围绕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五美”的目标,落实最高标准、最严制度、最硬执法、最实举措、最佳环境“五最”的要求,用这样的框架来谱写好美丽中国建设云南篇章。昆明市也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形象,美化花都城市空间,建设四季飞花的“多彩昆明”,进一步擦亮“世界春城花都”品牌,推进世界春城花都建设,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为旅游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增添云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4.《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在昆明举办
中国将于2021年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云南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滇池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对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以及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昆明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滇池治理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牢固基础,统筹抓好城市发展与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推动滇池流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草海片区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将对滇池水体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借势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草海片区开发利用,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湿地生态研学、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等湿地保护、开发有效的经验借鉴。
5.云南省“三张牌”战略与现代新昆明建设
面对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之考,云南省以绿色为底色,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跨越式发展的云南注入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提出了“加快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宏伟蓝图中,“中国健康之城”成为昆明市着力打造的城市品牌之一,大健康产业被赋予拉动昆明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成为昆明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的重任。
6.西山区深度融入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昆明市委正式确立“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开启了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新征程。西山区提出“打造更具活力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是实现跨越发展的不二之选。2020年到2030年期间,西山区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大定位”“五大着力点”的总要求,以承载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战略为导向,以“更具活力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为发展目标,以三区三线为基本管控基础,推动西山区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西山全面、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7.西山区治理与开发并行提升滇池保护治理
2020年是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的决战之年,也是滇池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期,西山区召开了2020年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会暨第二次河(湖)长会议,总结分析当前西山区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全面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今年,西山区拟实施31个滇池保护治理项目,涉及草海有:完成草海片区湖滨生态湿地修复建设工程,加快草海湖滨湿地修复建设,实施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确保滇池草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标准。草海所在的马街街道办事处为草海生态保护与景观考虑,实施草海保护区内安置地块征地拆迁工作,下一步草海将继续以“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加快推进草海片区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将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