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对口帮扶典型案例
脱贫路上帮扶情浓
西山区帮扶寻甸县河口镇典型案例
下坝口是寻甸最后一个不通路的村庄。撑船渡江曾是村民出村最便捷的方式。船,就像村民的家庭成员一样,大到娶亲、小到平时买米买油,村民的生活都离不开船。它记录着下坝口村民六代人的生活变迁。
6月初,雨季未至,碧绿的江水温柔地流淌着。20多米宽的江面这边是下坝口村,那边就是通往县城的公路。“划船出村,枯水期只要两分钟,雨季出村最多也就五六分钟,但如果要走路出村,就必须翻过这座山。”张存栏指着村庄背后的大山说:“雨大水急的时候我们就出不去了。有一年发大水,江边的烤烟地都被淹了。” 出行难,制约着糯基村脱贫致富。这些年,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常年在家的不足20人。今年48岁的张春华是留守村里最年轻的汉子。同时,这座宁静的小村庄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怎么发展。村里的房子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建起来的,交通不便,建筑材料无法运到村里,村民只好就地取材,全村13户人家的房子还是清一色的土基房,多年雨水冲刷,很多房子外边长起了青苔。张存栏说:“不仅没钱盖砖房,就算有钱买料子也拉不进村。那些年,村里的娃娃上学,家长早晚两趟撑船接送。如果连下几天雨,娃娃要不就寄住在邻村的亲戚家,要不就走3公里山路去上学。
要给村里架桥,这不仅是13户村民的期盼,更是压在村干部心头上的大石头。糯基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方朝坤说:“近些年来,我们也在努力争取,但因为村子人口少,迟迟没有立项。”去年3月,得益于西山区对口帮扶河口镇的扶贫项目,村里架桥的事情总算有了着落。6月底,桥就要架好了。张存栏说:“桥通了,建筑材料就能拉进来了,村民盖房子就方便多了!”
路通了,桥通了,建新房对于村民来说不再是一个奢侈的梦。通了车路,不仅出行方便,更把发展和进步带了进来。
2015年和2016年,西山区对口帮扶河口镇的项目中,70%以上都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15年,西山区对口帮扶河口镇2425.93万元,其中投资148万元建设通村砂石路两条4.8千米;投资476.71万元建设通村道路硬化8条13.742千米;投资1743.08万元,建成村内道路硬化101条54.8千米;投资58.14万元,改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4个项目实施后解决了河口镇14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2296户9402人出行难及10个自然村514户1922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6年,西山区对口帮扶河口镇的项目中,不仅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产业发展项目。投资1033.2万元,12条通村道路得到硬化;投资858.81万元,硬化36条村内道路。同时,投资26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帮助河口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态猪养殖5000头,购种羊250只,发展养牛200头。
两年来,河口镇全镇农村路网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主骨架、乡道为支撑、通村公路为延伸的农村公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