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建立健全“六机制”促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惠民生
[作者:西山区区委改革办 发布时间:2023-07-07 10:22 来源: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西山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三个功能”定位,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工作目标,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长护制度、经办管理、失能等级评定、护理服务、护理保险待遇支付、长护监管等六项机制,充分发挥医疗保障民生兜底的政策职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 基本做法
一是建立了规范的长护机制。结合区情实际,长期护理保险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起步,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合理厘定待遇保障标准,引入社会力量,建立经办服务网络,遴选定点服务机构,出台结算办法,基本完成了长护制度体系的搭建。
二是建立运转顺畅的经办管理机制。成立由区政府牵头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医疗保障、区财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民政局、区残联等相关部门多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依托市级“1+4+N”经办服务网络,在西山区设立了长护险服务分中心,组建了10人的长护险经办服务团队,在西山区政务服务中心三楼、兴苑路137号中国人民保险西山支公司一楼大厅设立了长护险咨询受理窗口。建立了多平台、全方位的长护政策宣传机制,依托精准筛查的数据,开展针对性宣传,组织长护委托经办机构、定点服务机构、医保两定机构、街道、企业等力量开展多维度宣传。
三是建立规范的失能等级评定机制。为确保评定工作专业性,充实西山区长护险失能等级评定力量,组织开展了长护险失能等级评定人员培训,对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进行了无缝切换。确保评定工作公正性,评定工作严格按照“三统一、三强化”原则,统一评定流程、统一评定话术、统一评定装备,强化全流程摄像、强化背靠背评分、强化结果公示,确保失能等级评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建立标准化的护理服务机制。规范定点服务机构准入管理。按照合理布局、择优选择、方便服务、便于管理的原则,强化申请材料审核和实地验看,确定了5家定点服务机构。强化定点服务机构协议管理。通过协议对定点服务机构权利、责任进行明确。规范定点服务机构护理服务标准。确定护理服务项目、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服务标准,统一机构服务资质、服务文书、考核办法。
五是建立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付机制。为保障护理服务质量,维护参保人权益,按照“月度拨付、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的原则,每月结算拨付护理服务费,对定点服务机构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服务质量保证金挂钩。
六是建立常态化长护监管机制。开展常态化监管,每季度对定点服务机构实现100%全覆盖检查,确保基金安全。强化绩效考核,采取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的方式,对定点服务机构基础管理、服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费用结算管理、监督管理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服务质量保证金挂钩。对委托经办机构的组织保障、评定管理、机构选择、定点服务机构监管、费用结算、协同与配合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由区医保局运用与经办服务费挂钩。
二、 取得成效
自昆明市长期护理保险工作作为国家级试点实施以来,西山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全部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畴,参保人数达到26.9万,将3000余名重度失能人员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多措并举、统筹协调、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一是群众得实惠。在不增加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的前提下,为参保群众减轻失能护理费用,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二是产业得发展。大量护理机构入驻西山,有效弥补了居家护理服务短板,释放工作岗位,构建了西山区多层次、多样化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三是政府得民心。有效减轻西山区失能群体的经济和事务性负担,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接收、受理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申请4234人次,开展失能等级评定3814人次,经过评定达到重度失能等级且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有3061人。有2628人确定并选择了待遇保障方式,有2525名失能参保人切实享受到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护理服务,已累计结算护理服务费3484.11万元,有61名评定员及11名评定专家参与失能等级评定工作,已累计结算评定劳务费107.4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