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海口街道“五区共建”引领乡村振兴
[作者:西山区区委改革办 发布时间:2022-10-11 14:47 来源: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海口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建设更具活力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的发展目标和“十四五”明确海口打造健康养生卫星城的功能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严格按照“山水并济、工农互促、城乡共融、产业联动、社区互动”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到补短强基、聚力赋能、示范引领,制定谋划了乡村振兴“五区共建”的具体措施,有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 高标准实施乡村基层建设,全力打造党建领航聚力的“先行区”
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积极寻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推动形成了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先行先试工作经验。一是压实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坚决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对《昆明市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进行细化分解,印发《“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工作保障方案》,制定《海口街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细则》、《海口街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街道各级党组织将乡村振兴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二是抓实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以“头雁工程”为引领,11个涉农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专业能力培训,有效提高“领头雁”利用集体资产和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能力。利用工业园区专家工作站(室)等资源,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海口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开展决策咨询、规划设计、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努力把专家的智慧、知识、技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财富和技术资本。三是落实基层党组织先锋作用。探索开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党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强化“五星支部”和“五个先锋”创建,抓好“1+5”乡村振兴系统规划编制,完成11个涉农社区的乡村振兴方案。成功将青鱼社区青鱼湾水上乐园项目打造成为党建领航、生态兴业、产业强村的乡村振兴示范点;青鱼塘小组被评为美丽宜居示范村,青鱼社区被选为昆明市主城五区中唯一一个“云南省村庄规划试点单位”。
二、 高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全力打造产业融合升级的“示范区”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业打基础、壮大旅游赋能级、提升工业促转型,全力打造精细磷化工、光机电、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休闲旅游等五大特色示范产业,努力带动工业产业与农业产业示范带动、融合发展、齐头并进。一是坚持以规划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海口街道“一园两片三板块”的空间布局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空间布局上的融合、功能发挥上的互补,以工业园区、街道双主体协调联动,形成海口康养星城、军民融合社区、新型制造社区、新型化工园区、尖山磷矿矿区、农旅互动景区六板块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确保在推动产业兴旺的实践中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主导的竞争态势。二是坚持以园区带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海口工业园作为主城唯一拥有工业园区的产业区域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支持海口磷业、盛宏新材料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发展食品级磷酸、聚磷酸等高端精细磷化工产品,争取到2025年形成超150亿元产值的新型化工产业集群。推动军民融合创新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发挥云南光谷孵化器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光机电专业孵化机构的优势,打造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基地。三是坚持以文旅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提升。依托海口街道各社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一村一策”和“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依托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石龙坝水电站、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口林场、青鱼湾水上乐园等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建成以水上乐园“冷水经济”为主、温泉康养“热水经济”为辅、乡村美食“夜间经济”为补的三大经济体系的工作模式。
三、 高品质打造乡村宜居环境,全力打造生态保护治理的“样板区”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坚定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不断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一是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在持续推进生态资源建设与保护的同时,全面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点积极争取街道920.41公顷土地作为自然资源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全面提升海口农村土地使用效率和集约水平,耕地面积由原来的83.06公顷新增到210.31公顷,建设用地面积由原来的610.96公顷减少至201.13公顷,新增永久基本农田2.3公顷,从根源上解决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全面破解海口片区发展瓶颈和乡村振兴发展空间。二是铁腕开展辖区滇池流域保护治理工作。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节水“三同时”和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全力落实滇池一级保护区公共单位搬迁和复绿工作,云南海口国资水泥有限公司生产区、矿山区地面建(构)筑物全面拆除;省工人疗养院、省交通疗养院全面积极推进征收、拆迁及渣土清运、复绿工作。实施新一轮“五采区”植被修复三年行动,海口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5.47%,成为昆明主城及滇池的重要生态屏障。三是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乡村”、“七改三清”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针对城乡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建立长效机制,创建示范街区。依托良好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优化山绿、水清、花美的生态环境,小渔村微改造突出渔家乐、水产品加工制作、滇池渔家生活体验等项目,打造了滇池沿岸最美渔村码头。
四、 高层次挖掘乡村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文化保护传承的“特色区”
坚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保护,产业文化发展等活动,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一是因地制宜传承工业文化。发挥海口工业园区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地位,利用好中国第一挺机枪、第一架军用望远镜、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等“多个第一”的工业文化,加快打造工业文化长廊,重点将积极争取全市工业文化遗产的文化重点片区,通过构建工业博物馆群等工作,挖掘展示文化内涵,打造近代工业遗产品牌,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产业发展。二是彰显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结合街道特有的彝、回、白少数民族文化,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努力打通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社区民族文化长廊及“民族之家”为载体,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探索培育一批具有海口街道民俗特色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涉农地区文化“软实力”。三是聚集要素发展产业文化。聚焦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挖掘社区文化、人才资源,搭乘西山区聂耳和国歌文化党员教育基地暨干部学院建设的东风,以青鱼社区为中心,融入西山区乡村振兴实训学院规划,构建国歌学院乡村振兴课程观摩实训点、乡村振兴学院现场教学点、乡村人才工作站、“两点一站”教学环线,建成集人才培训、住宿饮食于一体的生动教学现场。
五、 高要求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试验区”
结合海口街道厂区、城区、郊区的特点,深化社区村民自治实践,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与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逐步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一是把“网格化”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按照社会治理“1566”工作思路,将13个社区划分了网格,按照党建引领“1+9+X”四级网格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园区(街道)把社区居民代表、楼栋长、支部书记等纳入网格,构建第五级网格,发挥片区内的包保单位、党建联盟、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加入网格,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上级。二是把“法治化”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基石。进一步深化“法律六进” 活动,建立健全“菜单式普法”工作机制,先后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等宣传活动,在中滩街、海口卫生院等区域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涉农地区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常态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查处“村霸”、宗族恶势力以及背后的腐败问题,严厉打击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社区渗透。三是把“精细化”作为乡风文明的重要支撑。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建设好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立园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通过开展非遗传承葫芦雕绘夏令营、暑期少儿绘画培训班、戏曲进乡村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丰富广大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
在今后的工作中,海口工业园区(街道)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规划先行、干部带头,建立企业联系帮扶社区制度,凝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着力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借助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契机,打通集体土地入市的路径,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绘就一幅“山水共济、工农互促、城乡共融、三产联动、社区互动”的海口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