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赞颂改革成就 擘画未来凝聚改革共识
[作者:西山区区委改革办 发布时间:2019-02-02 10:29 来源: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宣传昆明取得的成就,西山区向10家改革专项小组发放了《新时代 新跨越 新征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昆明专题宣传片和宣传册,向10家区属街道和59家区级部门发放了专题宣传片,并在区综合行政办公大楼大厅滚动循环播放,在区内掀起了一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活动的高潮。
改革开放40周年,是昆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40年,宏伟神奇的金马碧鸡坊,历史悠久的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合国立大学遗址,云南最古老的东、西寺佛塔,云南第一家上市企业、云南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云南轻工业的“五朵金花”¨¨这是璀璨昆明的历史见证。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75.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1978年的153倍¨¨翻看岁月的斑驳光影,2012年排队起降的飞机比比皆是,如今尽抒凌云壮志,尽可搏击长空;2013年省外发达城市快捷、便利的地铁交通令人眼羡,如今昆明地铁运营通车里程达88.7公里。
改革开放40周年,昆明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前沿”,目标是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西山区也由“村”进“城”,正奋力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活力核心区的目标迈进。西山人民为讲好昆明故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同时为讲好西山故事播撒了汗水和热血。西山区曾是抗战时期承载内地和沿海工业内迁的温暖后方,是为抗战输送战略物资的经济命脉,中央电工器材厂、昆明水泥厂、昆湖电厂等一大批民族工业在西山挺起了抗战工业基地的脊梁。西山区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第一架望远镜、第一架测远镜、第一挺机关枪、第一根电缆,诞生了云南第一条柏油马路、第一辆汽车、第一个气象站、第一袋水泥、第一台变压器¨¨1978年,西山区工农业总产值3865.3万元,财政收入仅327.3万元,商品零售总额5142.4万元,三产占比为75﹕10.7﹕13.5。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09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9.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6亿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3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16.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0.6﹕17.9﹕81.5,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西山区将聚焦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区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把创新的潜力、改革的动力、开放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走出一条西山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聚焦重点推动关键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解决海口工业园区历史遗留问题,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更多过剩产能出清;健全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缩短非商品住房库存周期;推动税务改革见成效,力争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0%;加快金融、国资国企改革,显著提升支撑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土地、市场准入、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用活政策持续壮大民营经济。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修订完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落实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实施好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解决好制约企业发展的土地、规划、资金、政策等困难和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管理,培育更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确保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300亿元。提高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大力推广“五个一”工作模式和“六动”工作法,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区行政审批局成立为契机,加快“一网四中心”建设,打造“智慧政务”西山模式,确保“最多跑一次”改革100%覆盖民生和企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