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改革快报(2015)第 二十九期 西山区六措并举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工作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6 00:00 来源:]
西山区六措并举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工作
西山区现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8.2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5.5%。全区10个街道均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占3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有16个,民族杂居村196个,形成了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情构成了西山区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结构,为文化西山建设拓展了空间。近年来,西山区积极开拓创新,不断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道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强化机制建设。制定印发《西山区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任务和目标。同时,制定了《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考核办法》、《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目标检查考核工作方案》、《西山区街道文化站工作标准》、《西山区社区文化室工作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全区公共文化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区属各街道办事处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细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指标,纳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指标。
二是加强民风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成立西山区民风民俗文化资源研究课题调研组,深入研究和收集整理辖区民风民俗文化事象,编印出版《西山区民风民俗文化资源》一书,并配套拍摄影视专题片《文化的火种——西山区民风民俗文化巡礼》,收录了西山区世居少数民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较齐全的民风民俗文化资源,为全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是加大民族文化扶持力度。强化少数民族社区居委会和少数民族聚居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如:投资建设西山区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支持指导各民族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文化活动,连续四年举办以彝族、白族、苗族群众为主的团结山歌调子会。积极组团参加每四年一届的昆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昆明市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西山区代表团取得9金30银12铜的好成绩。
四是加强民族文化培训与宣传。全区每年举办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培训班,培养传统文化保护骨干;“民族博物馆”、“白族文化”、“文物和传统乡村文化展示”等系列展示活动,提高群众传统文化保护意识;2009年以来,连续举办6期苗族语言文字、5期彝族语言文字培训班,培训苗族、彝族群众600余人次;在彝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社区开展彝族、白族刺绣技能等培训,传承发展传统民族手工艺技术。
五是推进特色民居保护与开发。打造乐居彝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保护团结街道办事处龙潭居委会乐居村传统村落。乐居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有连片古建筑80多栋,其中具有200年以上历史的达30多栋,连接古建筑的石阶路达50多条,是我省少有的古村落,也是目前昆明市保存最好、数量最大、最具原生态的“一颗印”、“半颗印”、“连排一颗印或半颗印”的民居建筑群落,被列为昆明市重点保护历史街区与建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西山区引进云南神工实业集团公司和云南康辉旅游公司成立“昆明乐居古彝村景区旅游开发公司”,计划投资4000万元,以承包经营的方式对古村进行保护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打造乐居彝族风情旅游度假区,重现乐居村“上有天池、下有地海、左狮右象、七星伴月”的景象。目前开发企业已与90%的户主签订房屋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项目前期立项批准、环评、水保等审批手续均已完成,乐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也已通过省级评审,保护修缮工作正有序进行。
六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西山区注重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上下功夫。花灯小戏《种鸡、邻居、杂毛鸡》获2013年全国公共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大型交响合唱诗作品《大观楼长联——锦绣春秋》以专题音乐会的形式亮相“2013昆明茶花节”;西山区文化馆编排的苗族芦笙舞《赶花山》晋级2014年《我要上春晚》栏目云南选区总决赛;西山区代表队获全国“龙腾狮跃闹元宵”活动优秀表演奖;“三月三”民间艺术节、西山音乐节、“魅力碧鸡,和谐西山”广场活动、“六月十九”民俗展示活动等活动的影响力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