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改革快报(2015)第四十六期 “334”工作法促老旧小区转化提升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6 00:00 来源:]
“334”工作法
促老旧小区转化提升
针对老旧小区社区管理差、治安差、环境差、利益多元、需求多样等难题,西山区棕树营北区社区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抓手,创新采用“334”工作法,使社区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社区党建由分割式向区域化转变,社区的问题短板向特色亮点转变,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社区呈现出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格局。
一、3个平台支撑,管理变服务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模式,搭建了3个平台,推动管理向服务转变,实实在在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一是“一站式”服务平台。按照“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要求,开展为民服务站改造提升工作,做到了人员配置齐全、窗口设置合理、服务热情周到。在服务站实行AB角协作补位制度,让服务群众永不缺位。根据居民需求制作发放《社区为民服务指南》、《社区为民服务大黄页》,拓宽了服务内容,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二是“庭院式”服务平台。本着居民事情自己管、自己议、自己办的原则,以相对独立的庭院为单位,引导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成立由3至5名成员组成的庭院管理小组,负责整个庭院的环境卫生、服务联络、矛盾化解、治安保卫等工作,解决了老旧小区无物业带来的“脏乱差”难题。三是“网格式”服务平台。将辖区划分为7个网格,整合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力量,通过实行网中定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方式,点对点开展服务,不断延伸拓展了社区服务职能。
二、3项制度保障,分割变联动
面对人力有限、资源有限、群众需求多样、社会矛盾多发的实际,推行“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打破基层党建分割运行模式,加强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精细、高效的服务。一是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党组织牵头,与社区公共单位、企业、居民代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民主协商的办法做好区域内公共事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及时发现处理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营造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二是居民参与制度。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不断建立健全居民自治制度,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听取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社区党务、居务、财务规范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使居民了解、理解、融入社区。引导居民组成4支志愿者队伍,开展治安巡逻、卫生整治等自治服务。三是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制度。结合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和机关社区“双联共建”活动的开展,组织机关党员沉到社区、融入居民,为社区居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健康知识讲座、结对帮扶慰问等工作,帮助社区居民圆“微心愿”。
三、4大工程带动,问题变特色
牢牢抓住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缺乏、治安秩序混乱、环境卫生差、文化活动少等难题,统筹实施环境整治、平安和谐、文化惠民、扶贫帮困四大工程,努力将社区短板转化为特色。一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老旧小区展新颜。实行环境卫生社区干部包片负责制,将辖区划分为9个片区实行定人定责,与辖区商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解决了环境卫生无人管的状态。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清理街道、楼道内的小广告,清理绿化带内杂草以及建筑垃圾等。开展“四创两争家庭清洁行动”,引导社区居民增强环境卫生意识。二是实施平安和谐工程,增强群众安全感。将小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庭院,并为部分楼栋安装防盗门,解决了小区四通八达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的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环境。对辖区刑满释放、吸毒人员实施定人定时跟踪服务,积极稳妥的处理邻里纠纷,将社区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社区“活”起来。精心打造社区文化小广场,让群众有了活动地点,打造社区传统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居民组建7支文艺队伍,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开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文明家庭”评比活动、科普知识讲座、剪纸比赛活动等,让社区焕发生机活力。四是实施扶贫帮困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满足社区居民养老就医需求。建立社区扶贫帮困领导小组,对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低保人员等做到节日看望慰问、定时跟踪服务。与辖区民营企业协商,为辖区30余名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增强了辖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