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改革快报(2015)第四十九期 西山区让非遗“活”下去“动”起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6 00:00 来源:]
西山区让非遗“活”下去“动”起来
西山区牢固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好传承人的观念,充分发挥全区多民族文化蕴藏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在平台搭建、队伍建设、宣传展示、精品推出等方面“出实招”,全区非遗传承迸发新的活力。
一是夯实基础工作,建设非遗工作队伍。不断完善非遗相关制度,拟定《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馆(所)管理办法(试行)》、《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分期分批对全区10个街道文化站、98个社区文化专干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形成3级非遗工作队伍,为非遗工作的常态、规范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开展校区合作,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由西山区职业高级中学与云南葫芦文化第一传人徐效国、滇绣创始人祖玉兰合作,投入资金42万元建设非遗产学研实训基地。将葫芦雕刻及祖氏滇绣纳入学前教育、商贸旅游专业课程。多名非遗传承人受聘为客座教师走进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冶金工校等大中专学校,开设工艺美术课程,培养青年传承人。
三是建设传习基地,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区财政投资近40万元,建成190m2的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中心。推进民办公助的非遗传习馆所建设,每家补助专项资金5万元,建成葫芦雕刻技艺、“祖氏滇绣画”、“管式针灸疗法”、“姚氏中医妇科疗法”等多个传习基地,确保代表性传承人潜心创作更好的作品。
四是精心挖掘推荐,非遗工作百花齐放。组织辖区非遗项目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举办的各级各类展示,一大批优秀作品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目前全区共有非遗保护名录近100项,代表性传承人29人。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13项、区级70余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1人,区级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