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改革快报(2015)第十九期 西山区“1+1”围院式服务管理创新城中村管理模式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28 00:00 来源:]
西山区“1+1”围院式服务管理
创新城中村管理模式
昆明市西山区船房社区是一个农村翻牌社区,也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社区面积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00余人,流动人口7.2万余人,人口密度达3.89万人/平方公里,流常人口比例为16:1,是目前昆明市出租房数量最多、外来人口最多、租住率最高的社区之一,一度成为全市治安最为混乱的片区之一。
为了积极回应群众渴望平安的基本需求,彻底改变船房社区复杂难管、治安混乱的历史面貌,切实改进和完善社会治理手段,全力维护社区治安稳定。西山区结合船房社区治安现状、紧扣人口形势的不断变化,在多次实地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船房社区“1+1”围院式管理新模式。
一、注重整合资源,搭建了基层综合服务平台
“1+1”即在社区治理工作中引入物业服务理念,将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有机结合,建立起“一个大厅+一套系统”的信息化、高效化、市场化服务管理体系。“一个大厅”即将公安、民政、计生、司法、社保医保、党团群体、租房信息、车辆管理等管理服务职能整合一处,形成快速高效的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一套系统”,即管车、管人的“智能门禁系统”,供求合一的“出租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立体监控的“视频优化调整系统”。
围院式管理是结合船房社区的特点,以辖区主要道路、单位、院坝等为界限,依托船房河、围墙、卡口和视频监控等设施将社区划分为24个围院式网格,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网格化服务管理基金奖励制度,开通了网格管理微信群,把治安管理工作中“整体难控”转变为多个“局部可控”。
二、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
(一)建立出租房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在社区为民服务大厅建立了一个基于3D数字地理平台的“出租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在船房社区12个居民小组设置了12个触摸屏信息终端。在服务中心大屏幕及12个触摸屏终端上以电子地图方式虚拟出楼宇和房间分布情况,并滚动播放空置房屋的地理位置、房主电话等信息供寻租者查询。在每幢出租房的门口设置了相应的二维码,安装客户端软件后,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以获得该幢房屋的相关空房信息。租住人员租赁房屋时,须由房主或工作人员通过触摸屏终端上的身份证读卡器读取租房人员二代身份证信息,系统会将居住人员信息自动关联到对应房间中。在此过程中,公安机关能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新增或在册流动人口信息。出租房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让空房信息在社区内多点发布、便于查询,既帮助房主发布租房信息,又帮助流动人口寻找空置房源。既满足了供求双方的市场需求,又让辖区居民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提供及时的信息,大大提升了人口信息收集效率和质量,实现信息收集工作由“民警跑腿”到“信息跑路”的彻底转变,保证了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率和鲜活性。
(二)启用门禁系统,完善查验式准入管理机制。“智能门禁管理系统”包含门禁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访客管理系统、报警系统四部分,采用ETC技术对往来机动车、电动自行车等自动进行智能对比并发出异常报警,也可以对常住人员、暂住人员实行实名制门卡管理。现船房社区10个主要出入口已安装10套以限行杆、刷卡器和对射监控为主的“车辆管理系统”,规范划定了停车区域,14个次要出口安装以不锈钢铁栅门、闭门器、刷卡器和对射监控为主的门禁系统,并将全部系统联网至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只需在服务大厅便可遥控登记发放人员出入卡和车辆出入卡。
(三)织密监控网眼,构建扁平化指挥中枢。二期工程将建设的“视频优化调整系统”,是以“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建设为契机,根据警情和治安状况变化,在船房社区内重点部位新装、移装24个监控摄像头(20个固定探头、4个旋转探头),与原有的监控摄像头相互配合,将所有部位纳入监控视线,形成“空中探头24小时监控,地面网格员重点时段防控、重点部位交叉巡逻防控”的动态管理模式。
(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2014年,西山区在昆明市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区103个社区划分为408个基础服务网格,每个服务网格配置1名服务管理员。在基础网格内细化出2043个治安防控网眼,明确由治安志愿者、流动人口协管员、社区小组治保干部等为网眼责任人,充实发挥群防群治基层力量。
三、坚持高位推进,构建社区治理工作机制
(一)在组织领导上强化各级责任。把此项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落实市委、市政府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西山区委区政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列入了区“365”计划,成立了区级项目指挥部,由区综治办牵头,区公安局、区科信局、福海街道办和船房社区派员组成专班负责具体建设和管理,各部门紧密配合、大胆创新,确保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在工作思路上注重可持续发展。在集体资产管理使用上,没有只顾短期利益把集体资产分光吃光,而是结合社区大多数居民以租房为生的实际,在社区医疗、教育、卫生、交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整治治安秩序,从而让集体资产的投入促进了居民增收,产生了长期效益,让辖区居民得到了长期保障和发展空间。
(三)在服务管理上与市场有机融合。项目分为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两种,对于车辆管理等有偿服务部分,由政府指导企业来经营管理;对于人员登记和社管综治等无偿服务部分,由区社管综治办、区公安局和区便民服务中心分块指导,船房社区社管综治服务站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把管理工作作为服务工作的“副产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让管理对象享受服务和管理部门获得信息的过程一体化,获得了突破性的工作效果。
(四)在社会治理上进行大胆创新尝试。改变社会治理工作的运作方式,将政府部门单独一家提供服务管理变成了政府、社区、社会多方参与,通过物业化管理的方式,实现了城中村服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达到了从单方治理到共治与自治良性互动的转变,让“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工作要求落到了实处。
(五)在项目运作上构建长效动转模式。用社会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让无偿服务和有偿管理互为补充,前期的建设由社区集体资产投入、政府经费补助完成,后期的运转费用由车辆停车收费来支撑,为系统在不需要政府经费投入的情况下长期正常运转提供了经济基础。
船房社区“1+1”围院式管理项目,把群众最需要、最盼望、最期待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管理工作融入到为群众谋福利、送实惠的过程中,真正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切实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