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一领四化”探索社区治理新机制
[作者:李莹 发布时间:2021-12-30 11:28 来源: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高度重视社工站建设工作,坚持党建引领,以站点建设一体化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社区治理多元化协同、服务群众精细化提升“四化”为抓手,高标准推进社工站建设全覆盖,总结深化“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经验成效,探索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机制,不断增强社区治理力度,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一、 高位统筹,三级社工站建设 一体化推进
构建“1 10 X”三级社工站建设体系,即一个区级社工总站,10个街道社工站,40个社区社工站,建立三级运行管理机制,建强社工站阵地。
区级总站搭建平台抓统筹,依托区级社工总站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和向荣专家工作室社工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人才培养、项目发布、督导培训、品牌塑造、资源对接系列机制,抓实周培训、月督导、季考核、半年评审关键环节,确保全区各级社工站规范化、常态化运营。
街道社工站赋权增能抓推进,成立10个街道社工站枢纽,委托专业社工机构负责日常运营,由街道分管副主任任站长,社建办主任、承接社工机构负责人任副站长,配5-7名工作人员,2名常驻社工,形成区-街道-社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赋予街道社工站项目征集、申报、管理等职能,围绕参与社会救助、社区治理服务等七大方面常态化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在街道层面实现人、财、物、项目等各类资源的整合推动。
社区社工站联系群众抓落实,依托社区持证社工和“三社联动”项目成立40多个社区社工分站,发挥社工熟悉情况、贴近居民优势,推动社工服务触角一沉到底,让社工服务常驻社区。社区社工站协助街道社工站收集居民需求、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管理社区志愿者,链接资源,实施项目,开展专业服务。
二、 深耕厚植,强化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西山区始终把社工人才作为推动社工站建设的“第一资源”,不断强化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各类社工人才4003人,持证社工436人,暂居昆明市首位。
立足本土“育”人才。开展“西山增能团”系列活动,以考前培训、实务学习、督导支持、选优送培等方式累计培训一线社工3000余人次,实现社工人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面向社会“引”人才。整合省内外行业优秀师资成立“西山区向荣专家工作室”,直接对西山社工开展实务主题培训、交流会30余场。与高校建立人才战略合作机制,累计开展面对面招聘会5场、实习生双选会4场,动员高校学生到社会组织实训、实习和就业,引进优秀社工人才。
激励保障“留”人才。加强政治引领,五年来从社工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50余名,推选2名同志成为西山区政协委员代表行业发声。全面执行社区干部职称补贴制度,中级社工300元/月、初级社工200元/月,让社工人才切实享受激励保障。
搭建平台“用”人才。构建“项目-支持-研究”一体化平台,累计开展社工服务项目98个,吸纳专业社工500余人,培养本土督导14人,提供咨询研讨、课题研究与政策建议100余次,开展项目督导1600余人次,为三级社工站建设注入能量。
三、 五社联动,促进社区治理多元化协同
西山区在社工站的建设运营中,着力培育壮大“五社”要素,推动“五社”有机融合,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社区党组织核心引领,“独奏曲”变“大合唱”。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着眼社区居民需求,实施社区为民服务项目98个,实现辖区内部资源整合、队伍联合、工作联动,累计服务群众70余万人次,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要我做”变“我要做”。培育发展兴趣爱好类、生活服务类、居民互助类、志愿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941个,鼓励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微创投”“提案大赛”等形式,引导居民关心社区公共事务,激发参与意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与邻为善、守望互助的良好社区氛围。永昌街道针对社区老年人群体需求突出的现状,动员辖区3支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微创投为321名高龄独居残疾老人提供服务。
社工人才专业助力,“兜底型”服务变“专业化”服务。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优势,在实现服务对象兜底保障的同时,关注关心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家庭支持等个性化、多元化服务需求,分门别类提供专业服务。2021年累计开展个案服务550个、小组服务206次、社区活动1089次,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度和温度。
志愿者广泛参与,志愿活动“分散式”变“点单式”。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使用、管理、激励机制,灵活设计便于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截至目前,“西山e志愿”共注册志愿服务团队320个,发布志愿服务活动4100场,参与志愿者13160人,志愿者累计换购金豆总数达195419个。
社会慈善资源支持,“单一性”变“多样化”。以辖区公共单位、商户、企业、社区居民、社会公众等自愿无偿捐赠为基础,整合社会组织、社工链接到的外来资源,创新“慈善超市”“爱心仓库”“社区基金”等邻里互助模式,倡导社区居民用捐资、捐物、捐时间的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物质及志愿帮扶,推动邻里互助互爱、有序自治。
四、 专业支撑,提升服务群众精细化水平
社工站聚焦基层社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专业支撑,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开展各类为民服务项目,体现专业价值。
准确把握需求。把握街道特点,瞄准社区问题,精准识别居民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分门别类开展专业服务。尤其是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弱势群体,变单一型的物资救助为多元化专业支撑,推动社区服务由普惠式、粗放型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例如前卫街道广福社区全面对社区老年人开展评估,细分服务人群,分类建立高龄、独居、空巢、失独老人档案500份,按需提供生活照料、爱心助餐、心理支持、探访慰问、家庭帮扶等服务近2500人次。
有效联动资源。依托三级社工站平台,有效汇聚政府、行业、社会资源,着力为辖区困难群体、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等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各级社工站作为枢纽平台在资源联动与整合方面的功能,形成为民服务的最大合力,按需点对点投入服务。例如区社工总站整合爱心企业云南新益集团资源,将470顶安全头盔送达困难群众,实现精准救助。碧鸡街道社工站联动恒隆集团捐助学习包70个,动员乐高集团捐赠价值约7万元乐乐箱供社区儿童公共使用。
针对性推进项目。在准确评估需求、有效联动资源的基础上,将居民需求与社区资源有机衔接,聚焦社区居民最急需、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多方讨论研究,有针对性设计实施项目。马街街道马街北路社区针对辖区老旧院坝众多、公共服务缺乏的需求,整合资源形成“一院一品,善治共建”项目。西苑街道针对广场噪音扰民问题,引入社会组织开展协商议事,通过培育广场治理志愿者队伍、创新设立广场噪音监测日,有效解决广场文体队伍场地使用冲突、噪音扰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