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底蕴

山邑村的周培源故事

[作者:蔡东 发布时间:2021-06-11 17:46 来源: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山邑村的周培源故事

山邑村位于滇池西岸,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村庄。山邑村的数十家村民,历史上常年靠打鱼为生。村子的南边临水之处,有一座龙王庙,附近的渔民经常前来敬香,很多人也把这个村子就叫做龙王庙村。村后就是西山罗汉崖的悬崖绝壁。悬崖绝壁上有清代开凿的龙门石窟。山邑村是登龙门的千级石阶成了登龙门的起点。来往此地的游人很多,人们都叫它为龙门村。山邑村的名字,除了当地人,外人很少知道。


照片1:美丽的山邑村

山邑村靠滇池边,有一所砖柱土墙木结构二层三开间的楼房,占地80多平米,名叫“积翠”。其宽展的前廊,方型石柱以及石砌的拱型门窗,有浓厚的欧美风味。而中间房门两侧的石柱上,则有两对楹联,一为写景的行书“山色送青入户牗,湖光引绿过阑干”。另一为抒怀的篆书:“中有白鸥闲似我,行尽青溪忽值人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庭院中有水池,庭院前便是清波荡漾的滇池。据说,该楼是一位曾留学美国的人士所建。据楹联书写的时间,应当建于1925年之前。


照片2:周培源旧居

2003年,西山区人民政府将这座小楼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将它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所以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原因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一家在这幢房屋内居住了四年多,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因此,该项文物命名为:“周培源旧居”。

惊马狂奔,发生一场意外事故


照片3:周培源骑马照.

上个世纪40年代初,虽然战争的阴云仍然笼罩着昆明,但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依然秀丽如常。一天早晨,当和煦的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把第一缕曙光轻轻抹到林木葱茏的西山之巅时,从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位中年男人骑着一匹枣红马,一前一后带着两个小女孩,沿着滇池边蜿蜒的小路,向北慢慢跑去。枣红马跑过高峣村,转头向东,跑上了开通不久的滇缅公路。到了车家壁村,这位中年人把两个女孩送进一所小学校读书,然后一个人继续向城里急驰。这时,天空已是云蒸霞蔚,五彩斑斓,阳光撒在点点渔帆的五百里滇池水面,泛起片片金光。骑者一年多来,一周有三天早晚在这条路来回奔跑,对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已是习以为常,他的思维,常常在另一个世人无法企及的高深领域遨游。

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前面来了一辆汽车,风驰而过,马被吓得又蹦又跳,把骑者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更为惊险的是:骑者的脚套在了马镫上,不能挣脱。马拖着头朝下脚朝天的骑者继续前跑,幸而路旁站出了一位勇敢的农民,挺身相救,冒险把马拦住,他抓住奔马的缰绳,把骑者的脚从马镫中解开,保住了骑者的性命。

由于救助及时,骑者身高体壮,伤得不太严重。受到惊吓的骑者因有急事,匆忙中甚至没有来得及询问这位农民的姓名,说了一番感激的活后,便带着伤痛翻身上马,急驰而去。

但是,骑马人一家没有忘记这位救命恩人。四十多年后,他的女儿在回忆昆明生活时追述说:“骑马是有危险的,一次马惊了,父亲从马上摔下来,脚却套在马蹬上,被拖着跑了一大段路,幸亏被一位农民发现了才幸免于难。”然而,这位憨厚的昆明农民,他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他挽救了性命的这位中年人是谁。

他,就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的我国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培源。


照片4:青年周培源

周培源1902年出生于江苏太湖畔宜兴。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3年半时间里,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读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完成了一般人需6年才能完成的学业。此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修完了博士后全部学业。19299月应清华大学校长之邀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周培源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随清华大学、南迁,到了长沙,继而又迁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

到了昆明后,周培源一家先住在就在大观楼附近的马家花园,1938928日起,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昆明。周培源一家便搬到西山龙门脚下滇池边山邑村一座空闲的房子住下。


照片4:周培源一家在龙门村


山邑村距离昆明城大约有10多公里左右的路程,他买了一匹马,取名“华龙”。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喂马、刷马,然后骑马送两个女儿到车家壁小学读书,有课的时候再前去西南联大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回家做科学研究。

这批马是云南本地永胜的永北马,长于负重运输而不善乘骑。周培源买来后,费了很大劲加以调教,好容易才把它训练到可以骑行。但骑这匹马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故。还有一次马失前蹄,连人带马一起翻到沟里。不过老马识途,后来每走到摔跤的地方它就绕着走。骑马两年多后,修好一条进城的路,他才买了一辆自行车,蹬车往返。

“周大将军”

周培源骑马来上课,到学校下马后先牵马溜汗,再进教室上课。上课时,周培源就把“华龙”拴在教室门外,因此联大的学生没有不认识“华龙”的。教授骑马上课,讲授现代科学,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道风景线。物理系主任饶毓泰戏称周培源是“周大将军”。

当然,饶毓泰所指的不仅只是周培源的马上雄姿,而且指的是他在中国近代物理学界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上半叶,我国一批学者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如力学、相对论、引力论及宇宙论、声学、热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电子学和微波波谱学、光学、应用光学和光谱学、固体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都做出了一些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个领域都有其学术带头人,周培源就是力学、相对论、引力论及宇宙论领域的领军人物。

抗日战争期间,周培源在西南联大物理系任教6年。一共开了《力学》、《流体力学》、《电动学》、《普通相对论》和《电动力学》等五门课程。其中,每年都开的课程是《力学》。《力学》是联大物理系的基础课,而“流体力学”、“普通相对论”、“电动力学”等课程是高年级和研究院学生的课程。当时,学校里实验条件很差,但这样的前沿课题却令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兴奋,林家翘、胡宁、郭永怀、钱伟长等人都于此时追随他从事流体力学研究,后来都成为各领风骚的卓然大家。

周培源不仅学术造诣深厚,他的学风和敬业精神对学生更有深远的影响,深受同学的敬重。他讲的课程基本都是自编讲义,经常自刻蜡纸,亲自油印讲义发给学生。搬到山邑村居住后,周培源家离联大较远,他本可以要求学校将这课程集中讲授,但为了同学们学习效果好,他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的方式,不辞数小时辛苦跋涉,每周分三天来校授课,而且从不迟到一分钟。

“周大将军”骑马时虽然威风凛凛,但有时也会失点风度。他的长衫上不时会出现不太雅观的“地图”。这是因为战时的生活极其清苦,周培源仍须包揽一定的家务。1942年,三女儿如玲出世,婴儿白天呼呼大睡,晚上却不睡了,哇哇大哭,周培源只好抱着她踱来踱去,直到她睡着了才能去看书、备课、搞科研。第二天天不亮又要起身。这地图,大概是如玲给他画的,太操劳了来不及换洗。

攀登科研的“龙门”

“龙门”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神话故事——“小鲤鱼跳龙门”。传说山西省河津市境内的黄河边的龙门,是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劈开的,又叫“禹门口”。每年的暮春时节,大量的鲤鱼从黄河下游蜂拥而来,顶着逆流,腾跃而上,跳过龙门以上的水道,鲤鱼即化为龙。不能跳过者,仍然是鱼。

就在西山龙门下的山邑村,周培源在他的“湍流”里,也开始了奋力向又一座科学“龙门”的飞跃。

此前十多年来,周培源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研究。1936年后,在爱因斯坦的直接引导下,继续研究这一课题,并作出杰出贡献。在滇池龙门村,周培源调转了十几年的研究方向,开始从事他的第二个专业——湍流理论的研究。理由是:相对论是长期的理论课题,不能直接为抗战服务。大敌当前,科学家须以更具实用意义的科学项目来报效祖国。

湍流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譬如我们向一杯水里放一匙糖,若不搅拌,糖在水中3小时后才能完全扩散。如果搅一搅,三四秒钟即可溶解扩散,搅动的水就呈湍流状态,可见湍流有加速传质、传热的作用。这个比喻很简单,但实际上,湍流理论是物理学最困难的领域之一。人类如果攻破湍流奥秘,天上的飞机或水下的船艇,都可以减少阻力,避免因空气或水流涡流造成的事故,提高效益、提高能量,用途十分广泛。

在山邑村,周培源沉潜于湍流理论的研究,整日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楼上,甚至与来访的好友达成默契:来去随意,不必应酬接待。

周培源的研究很快就出了成果。1940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湍流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需要研究湍流的脉动方程1945年,发表了《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篇论文被国际科学界视为经典,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数年后,他所提出的湍流的解在国际上发展为湍流模式理论,被世界公认为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

周培源成为湍流模式理论的创立者,成功地跃上了科学的“龙门”,就是在在小小的山邑村的阁楼上起步。


照片5:周培源和夫人王蒂澂结婚照

山邑村:一首苦涩而甜蜜的歌

在昆明的几年当中,周培源一家的生活极其清苦,这是他们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周培源的夫人王蒂澂生于东北吉林。她有北方人的性格,大气、洒脱,又有江南女子的清秀、雅丽和灵性。1932年,两人喜结连理,成为清华园里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由于抗日战争,他们在战争环境中的边疆,一起共同经历了战争磨难,体味了成功的欢乐与生活的艰辛。他们性格虽然不同,却恩爱一生。


在山邑村,令他们高兴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女儿出生。可爱的女儿给家庭带来了欢乐与甜蜜,但也给本来就艰难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辛劳。受过高等教育的王蒂澂承担着繁重家务的重担,全心支持周培源的教学和科研。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总有一个贤惠的女人。”战争时期的昆明,教育界、科技界的一代教授、专家和学者的中的“成功的男人”,大多如此。如闻一多夫人高真、王力夫人夏蔚霞、冯至夫人姚可昆、王守竞夫人费令宜、冯友兰夫人任载坤、吴晗夫人袁震、吴大猷夫人阮冠世等等,她们所承受的太多艰辛与磨难,往往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先生学术和人格的光环上,确确实实融入了她们的光彩。所以,金岳霖感慨地说:“对周培源和王蒂澂要同时写。”


照片6:自得其乐的孩子。左起:如雁、如枚.

照片7:周培源与小女儿在山邑村

孩子们的眼中,山邑村的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苦涩的。这里依山靠海,风光如画,还有父母长辈的关爱,但是,吃不饱肚子的事也是常有的。饥饿,也不时困扰着幼小的心灵。大女儿如枚常带着二女儿如雁把“华龙”的马豆子,拿到外头挖个坑烧着吃,一是淘气,二也是因为嘴谗。那时,偶尔能买到些柑橘,挤出的汁给最小的三女儿喝,大女儿二女儿只能吃剩下的渣子,她们最盼母亲挤,因为母亲手轻可以给他们剩得多些。张奚若的两个儿子放假时常常寄托在周家。至今大儿子张文朴还常常怀念王蒂澂做的菜——用云南玫瑰大头菜炒猪肉丁和青豆,有时有条件再加皮蛋了一起炒,他认为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特别下饭,吃两大碗,还觉不够。现在看看这算什么好吃的东西,但一说起来,张文朴仍然津津乐道。

在山邑村,他们家养一条英国猎犬。它个子不太大,毛不很长有点卷,全身以黑色为主,中文名叫“华云”。“华云”夜间可以看门,白天,可以做伴。“华云”非常勇敢,也很有意思。当年,在滇池上空,不时会发生“飞虎队”与日本飞机的空战,它可以在敌机来前几个小时就发出一种怪声,并且全身发抖。一次大家站在院子当中看美国飞虎队追打日本飞机,眼看日机变成一团火,直落进滇池,大家那个兴奋就别提了,“华云”也跟着又蹦又跳。后来全家离开昆明到美国,临行前将“华云”送给张奚若。此后,张奚若把“华云”带在身边不离左右。

山邑村的“太太客厅”

抗战前六七年,金岳霖一直住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一小院里。他经常于星期六下午约请朋友来他家茶叙。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习惯。后来,这种有点“文化沙龙”的聚会转到隔壁的梁思成、林徽因家。参加聚会的人多半是北大、清华等校的教授。周末大家聚在一起,吃吃茶点,“高谈阔论”一番,再吃顿晚饭。常来参加这聚会的有周培源夫妇、张奚若夫妇、陶孟和夫妇、钱端升夫妇、费正清夫妇以及陈岱孙、金岳霖、叶公超、常书鸿等人。他们这种聚会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话题大多是中外文学艺术名家名著和鉴赏讨论自己的作品,也不时议论时局。在那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外敌入侵的动荡岁月里,他们谈诗论文,相互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林徽因十分健谈,往往成为聚会的主角,这一聚会就有了一个在京城很有点名气的名称:“太太的客厅”。

抗日战争时期,这批人大多又不约而同的聚集昆明。梁思成、林徽因搬到麦地村的兴国庵之后,由于不知道战争何年何月结束,归期遥遥,更何况老朋友又大多云集昆明,也需要一个聚会的场所,于是,他们在龙泉镇的棕皮营自己设计和建造一所住房。但是,房子建好以后,虽然不断有朋友前去拜访,但是,“太太的客厅”的旧场景并未出现。原来,这一聚会又转移到西山脚下风光明媚的山邑村。



梁思成、林徽因、陈岱孙、金岳霖、张奚若……等,每到周末,经常到山邑村的小院聚会。现在看来并不大的五六间房子,晚上地上床上经常是睡得满满的。陈岱孙年的日记,时常出现“今到周家,次回归”的记载。



由于战争,由京城来到边远的小渔村,他们的话题不仅仅是谈诗论文了,更多的是战局、灾难、生活、工作等现实问题。只不过,“他乡遇故知”,更增加了浓浓的亲情。孩子们对父母亲的朋友们都视如亲人,孩子们之间称呼对方的父母均为“某爸”,“某姨”。如周培源夫妇,孩子们就叫为“周爸”、“周姨”。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就称“梁爸”、“梁姨”。任之恭、陶葆圣夫妇,孩子就称“任爸”、“任姨”。没有结婚的陈岱孙、金岳霖、叶企孙也被称呼为“陈爸”、“金爸”、“叶爸”,形同一家。

永远的怀念

1943年初,周培源利用学术休假,再赴美国,到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从而离开了昆明,离开居住了四年多的山邑村。

周培源夫妇离开山邑村之后,这四年多难忘的岁月总是他家中经常的话题。他们的四女儿周如苹出生于1948年,这已经是离开山邑村5年以后。但是,周如苹对山邑村的生活情景了如指掌,非常熟悉,如同亲身经历一般。她说:“父亲母亲常常怀念云南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一段日子是他们一生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全家与昆明人共患难的日子,是他们一生中最困难的一个阶段,为此对昆明有着特殊的情感,以致母亲曾多次表示,在她身后要睡在滇池中。在家里姐姐们常用昆明话交谈,大姐如枚曾炫耀自己讲的‘马街话’特地道,她和如雁二姐对唱云南花灯据说绝对正宗,谈起鸡枞、饵丝、饵块、过桥米线真是馋得人直流口水。讲起他们小时的故事绘声绘色,我特别爱听,一切对我说来都是非常新奇,有一种神秘感。因此对昆明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特别亲切。”

周培源一家也给山邑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民段春林回忆说:“我记忆中的周培源教授是一位生活朴素、很有礼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有时见他骑匹大马,有时见他骑上自行车往村里出进。”山邑村的金线鱼在当时市场上出售是享有名气的。然而,为了周家年幼孩子,村里有位捕金线鱼的能手名叫段祖,他经常把捕到的金线鱼送给周家。


照片11: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

周培源1947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和教务长。1950年后,周培源在北京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主席,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次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并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主席等领导职务。1993年11月24日因病逝世。年93岁。

大浪淘沙,岁月留痕,滇池边周培源一家居住工作过的这座小楼,经历了百年沧桑,虽然十分破旧,却保留至今。建盖它的那位曾到美国留学的先生是谁,人们早已忘记。周培源一家走后,这座小楼的长期默默无闻,但它如今成为省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秀苑路188号 联系电话:0871-68220925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0871-63579017 昆明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0871-12345

备案号:滇ICP备1901165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215号 网站标识:5301120004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1 昆明市西山区政府 版权所有

微信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