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墨雨:有6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落
[作者:李莹 发布时间:2019-01-09 14:12 来源: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2018年的最后一天,一个特殊的“乡街子”在西山区大墨雨村开市了,在这里,可以慢悠悠地品一杯咖啡,也可以享受一碗米线;可以买到手工缝制的皮具,也可以扛一包无公害的大白菜回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对冲,大墨雨村的体验就是这么特别。
最近一年间,大墨雨村很火。
这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落,
土坯房依然留存,
一部分传统民居进行了精心改造后,
有的成为艺术家们的工作室,
用以作画、雕刻、设计、写作,
有的则被改造成了民宿,
招待国内外探寻自然和自由的人们。
在大墨雨村,你会看到身着彝族服饰的老奶奶正在和晚辈们玩耍,也会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擦身而过,还有一群年轻人,正在追求以自然循环的方式实现可持续自给自足的“永续生活”。
历史悠久的彝族村落
对于昆明人来说,团结镇并不陌生,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建制镇,由浑团路南向北,有十余个村子,其中少数民族主要有白族和彝族,还有少部分的苗族、壮族等民族分布。在这些村子中,有两个相似的名字,小墨雨村和大墨雨村,它们之间离得很近,名字都很美,在彝语中,墨雨是竹林的意思。
40分钟,就可以开车从昆明市区抵达大墨雨村,出入村落,只有一条道路。这里紧邻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有郊野公园、筇竹寺等景点。进村的路上,林茂花红,山野幽幽,清澈见底的小池塘里,还有小鱼在悠闲地游泳。
山林一侧,有墨雨水库静卧村外。这样的地理位置和至纯景色,让大墨雨村成为恍若避世般的存在,空气中满是清新与湿润。更让人惊讶的是,大墨雨村竟然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彝族古村寨,早在乾隆年间,这里就已经存在。至今,这里仍然留有不少颇有历史感的土坯房,从山脚到山头,层层叠叠,漫步在相互挨得很近的老房子之间,你会不由得慢下脚步,细细品味光阴留下的故事。
团结街道雨花社区党委书记苏礼平介绍,大墨雨村是非常传统的彝族村落,至今仍然有30%的原住民在居住,尽管年轻人大多选择住进新房子,但好多老人家总是舍不得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房子,依然选择守着旧时光,在冬暖夏凉的“一颗印”彝族老寨中安度晚年。村里的孩子们并没有丢弃传统,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说彝族话,而当孩子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尤其是女孩,妈妈会将彝族传统的刺绣功夫教给她们。
大墨雨的新村民
古村落有山有水,大墨雨村的这番魅力,最近几年吸引了不少“新村民”,丽日永续生活中心创始人李婷婷则是第一个。
2015年底,大理姑娘李婷婷辞去了他人眼中令人羡慕的工作,来到了大墨雨村,“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要找一个合眼缘的地方,江苏、浙江、福建,以及我的家乡大理我们都去找过,直到来到大墨雨,第一天我就租下了一栋百年历史的彝族老宅,就是这里了!”李婷婷说。
李婷婷将自己在大墨雨村的基地取名为“丽日”,本义是明媚的阳光,延伸义为美好的日子。她先后租下了三座院子、一个果园和一些耕地,开始了关于“永续生活”的美好构想。何为“永续生活”?简单概括就是以自然循环的方式实现可持续的自给自足。李婷婷将其称为对自然最本真的“顺从”:拒绝农药化肥激素、使用本地天然可循环的材料、尽量减少在日常生活中的能耗和污染。种菜不用大棚,不反季节。养牲畜,不束缚天性。
“记得我才开始动工改造房子时,村民们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好多人聚集到工地上看看我这个外来人到底想干嘛,后来这里竟然还成了大家聚会聊天的地方。”李婷婷笑着回忆,由于当时租下的旧屋需要全面修复,她决定采用众筹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当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以劳动换食宿的公告后,先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名设计师和义工前来帮忙,最终按照“永续”的主题设计和打造了“丽日”。
采访当天,李婷婷刚好和新村民相约在自己的厨房里包饺子。李婷婷告诉我们,“丽日”的3个院子可以入住28名客人,但她并不想单纯把这里定义为民宿,“民宿更多是单一的住宿产品,我们提供的是体验。来到这里的人可以来体验‘永续生活’,我可以教他们怎么用窑来烤面包和披萨,也可以和我一起深入到山林中,认识植物,体验农耕乐趣。”
老村落的新味道
“丽日”落户大墨雨村,慕名而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新村民陆陆续续搬了进来,有的是来生活和工作,有的是来旅游和放松。
比如青年艺术家郭鹏。他在去年将自己的工作室“馥慈山房”搬到了大墨雨。租下房子后,他花了20多万元去装修和改造,将住所和工作的地方进行了巧妙的分割,一侧是父母亲回归自然田园生活的养老住所,一侧则是自己和妻子雕刻和画画的工作室。
2018年12月7日,大雪节气这一天,春莊料理人骆驼、设计师王涵、摇滚乐手曹涛、艺术家雷炜、澡堂料理人孙晓就聚集到郭鹏的“馥慈山房”中,他们将自己称作“隐厨六君子”,在大墨雨村这个远离喧嚣的村里,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烹饪天然的食材,饮酒作乐,畅谈人生,“在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相比城市,在乡村里,更能感受到手工技艺的温度。”郭鹏所说的,是聚会的目的,也更像在讲述自己将工作室放在大墨雨村的缘由。
还有专门来投资的。成都人刘洋在省外运营着上百间民宿,2017年11月,他来到大墨雨,租了10个院子开办乡村民宿“墨雨暄”,现在已经有5个院子投用了,不同的院子也被改造为不同主题。
难能可贵的,是民宿依旧保留着彝族民居的味道,从大格局到小摆件,墨雨暄民宿里的每个细节都灌注着巧思和心意,同时也尽量保留着旧时光的痕迹,苏礼平指着一个红色的木柜告诉记者:“彝族女孩结婚时,舅舅都会送她一对柜子,这是彝族女孩最重要的嫁妆。”
如今,大墨雨村的81幢老房子,已经有60多幢被租了出去,原本趋于荒废的老村落重新热闹起来,不少云南知名艺术家、画家、设计师的工作室都正在装修改造当中,“今年这里一定会更好玩。”李婷婷说。
美丽乡村的未来
苏礼平告诉我们,因为新村民的加入,大墨雨在今年9月开始了每月一次的“村集”,这个“村集”和传统村子里的“乡街子”不一样,更像是一场“创意市集”,你会看到很多精致的文创手作、传统手工艺品,当然也有当地的生态农产品,你可以端一杯咖啡,也可以随性地享受一碗米线。
如今,“村集”已经举办了4期,新村民、老村民、慕名而来的赶集人聚到一起,在这个小村落里,生出一小片繁盛的商业景象。李婷婷介绍说:“我们希望参与村集的人能够认同可持续生活的理念,所以我们会倡导大家减少并逐步拒绝使用一次性包装袋和方便餐具。”同时,村集还倡导物物或技能交换,“你可以用一幅画或者一首歌来交换你想要的物品。”她说。
“以前我们每逢节庆都有活动,特别是火把节这些节庆,非常热闹,现在这群年轻人的加入,让我们的村子更加热闹。”苏礼平还透露,村里之后还会有咖啡店,有体验式的学堂,国际幼儿园也在规划中。
走起!带你领略有6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落:大墨雨
苏礼平表示,民宿和文创产品的引进对于拯救古村落建筑和彝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去年起,西山区按照“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的城乡发展要求,投入了480万元对大墨雨村的硬件设施以及其他美化环境等进行了全方位打造。去年底,村里还邀请了云南民族大学的教授在村屋的墙壁上进行了数十幅壁画创作,一方面展现彝族文化,另一方面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
传统与现代结合,大墨雨村的这般新体验,无疑是留住“诗和远方”的乡村旅游“新宠”。“大墨雨村民宿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为生动的写照,为昆明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样本。”苏礼平说。